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节点文献

幼儿园班级内区角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幼儿教育更加关注幼儿个体的发展,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多样的环境。于是区角活动也就在各类幼儿园中广泛地开展起来,但当前区角活动存在许多问题,如环境创设缺乏科学性、材料投放不当且更新不及时、活动过程中游戏设计与指导不到位等。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深对区角活动的认识,区角设置应注意丰富性和全面性、充分了解幼儿发展特点,科学规划投放材料、明确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幼儿园;区角活动;问题;对策
一、区角活动的概念及特点
区角活动是指一个区角中的玩具材料按照类型整理、存放、便于幼儿取用,并布置适宜的游戏环境,便于幼儿参与某一类的游戏活动。区角活动有意义地开展要求在自由游戏活动时间,幼儿能够自由地选择区角、自主地发展游戏情节,而很少受到成人不必要的控制和干涉,从而使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得到拓展,独立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得到成长。需要注意的是,笔者所指的活动区角是幼儿园班级内的活动区角,如,角色区、阅读区、建构区、美术角、自然角等,但是,并不包括园所内所有班级公共使用的游戏活动室。
区角活动具有自由性、自主性、个性化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这和我们以往开展的集体教学有着很多方面的不同。丰富多样的区角为幼儿提供了相对宽泛和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玩伴和活动内容,主动进行探索和学习,从中体验到快乐、合作和自信。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角活动具有的这些特点和优越性使得它越来越受到广大幼儿园的重视,随着区角活动的深入展开,笔者发现:当前幼儿园区角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一)环境创设缺乏科学性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班级内区角活动的环境创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活动区角的数量和种类不够全面和充足。目前,班级内活动区角的划分已经很明确,基本会标明各个区角的名称,并且通过高低柜或者修饰过的隔板区分开。但是,班级内活动区角的数量和种类还不够充足和丰富,而且有时处于失衡状态。通常班级内都会设置娃娃家、美工区、建构区,阅读角,而角色表演区、科学探索区、音乐区以及沙水区这四个区角在班级内开展的较少。尤其是角色表演区和科学探索区,这正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勇敢和坚韧品质的最佳沃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几个“冷门”区角很容易被教师规避和忽视,显然这十分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是,空间设置不合理。区角空间规划直接影响到区角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然而在幼儿园开展区角教学的过程中,区角空间设置还存在诸多问题:区角之间互相干扰、不便于教师的视觉监护或指导、不便于幼儿的操作活动。请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如下:
班级内的区角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有美工区、建构区、娃娃家和医院,而阅读角十分“突出”。它被设置在一个狭长的房间里,屋内没有窗户,光线较暗,但教师没有提供灯光照明,里面有两个小板凳,书被散乱的放在又圆又大的竹筐里,地面上还有几本书已经书页脱落,此时,四名幼儿正在阅读。一名幼儿坐在板凳上捧着书在看,另一名幼儿则趴在板凳上看书,还有一名幼儿坐在门口把书放在腿上进行阅读,最后一名幼儿则在又圆又大的书筐里不停的翻找他需要的书籍。此项区角活动开展了25分钟,教师只是在来回走动的时候向房间内看了几眼。
该案例中存在两个问题:
首先是区角设置不便于教师的视觉监护和指导。虽然阅读角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但是这个狭长的小房间显然不利于教师对幼儿的视觉监护和指导。例如,同伴之间发生争吵打闹,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就会留下一些安全隐患,还有就是幼儿需要教师指导和帮助时,则会出现“有求无应”的现象,难以最有效的实现区角活动的作用;其次是不便于幼儿的操作活动。可以看出案例中阅读区角内的书籍摆放、幼儿的阅读环境都不乐观。房间内没有明亮的光线和足够的桌椅,这样的阅读环境十分不利于幼儿的身体发展,更何况是阅读书籍。而且书籍的存放方式也不便于幼儿查找和取放。
(二)活动材料投放不当且更新不及时
材料是区角活动有效开展的物质基础,是幼儿活动的操作对象。只有在区角活动中投放适宜的材料,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但是在调查中却发现,区角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并不尽如人意。
首先,材料投放缺乏目标性和层次性。目前来看,区角活动材料更为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但是,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往往缺乏目标性和计划性,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教学任务重、活动场地有限、在场师生比例过高等),教师经常给幼儿提供的是一些简单的、成品的活动材料,而这些材料往往缺乏探究性、可操作性;二是由于教师主观因素造成,例如幼儿操作时,教师缺少有目的的观察、没有对幼儿进行介入指导和系统的评价,必然造成材料的形式化。而且,年龄的阶段性和材料本身的层次性也容易被教师忽视。例如,有的幼儿园在小班精细动作操作区中投放了珠子和扣子等细小材料,这很容易被年龄较小的幼儿误食口中。
其次,材料的存放和更新不尽人意。材料是目标的物化、幼儿活动的载体,对材料的管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教师的日常工作较为繁锁,而区角活动材料的制作又费时费力,因此教师一般对存放和更新材料的时间投入较少。这就区角材料的混乱无序,降低了幼儿的分类意识和归位意识,不仅无从选择还没法有效的归位。还有一些区角材料都已落上尘埃,说明此类材料幼儿很少问津,但是教师也未做相应的改变和调整,长久下去,这些材料很难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活动区的开展质量。
(三)活动过程中游戏设计与指导不到位
首先,区角活动和正规教育活动之间缺乏足够的内在有机联系。许多幼儿园在设计和开展区角活动时更多考虑的是区角活动自身范围内的因素,如区角的空间规划、材料的投放等等,但是,区角活动和正规教育活动之间缺乏足够的内在有机联系。例如班级内开展的主题活动“虫虫飞”已经持续了一个星期,教师主要通过集体教学向幼儿介绍常见的虫虫的种类以及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与此同时,班级内设置了阅读区、娃娃家、益智区、美工区和植物角,除了美工区呈现的一些幼儿作品(用纸片和彩笔装饰蝴蝶)是和主题活动相关的,其他区角并没有相关的材料投放和幼儿作品展示,比如阅读区没有关于昆虫的书籍、植物角也没有投放毛毛虫或者其他昆虫等。虽然幼儿通过集体教学了解和认识了不同种类的昆虫以及蝴蝶的蜕变过程,但是这毕竟只是浅层次的经验,幼儿还需要通过区角活动不断地反复操作和探索才能获得知识的建构。所以从总体来看,区角活动和主题学习活动间的联系还是不够的,这种现象在许多幼儿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其次,区角活动中教师指导不到位。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的指导行为是不可缺少的。在实际观察中可以发现,教师的指导大体分为不指导、直接指导和深入指导。例如,有的教师觉得开展区域活动就是幼儿自由玩耍了,于是忙于其他的事情而无暇顾及;有的教师对幼儿的活动不断干预,这个不能做,那个应该怎样玩,过多的指令语严重打断了幼儿的思路;还有一类教师则会通过多种适宜的方式为幼儿的区角活动提供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这样的指导是深入和有效的,但是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区角活动中并不常见。区角活动中教师指导的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活动开展的深度和效果,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空间设置和材料投放等前期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三、幼儿园班级内区角活动有效开展的对策
(一)区角设置应注意丰富性和全面性
1、区角的数量和类型要充足
区角数量的多少主要依据活动空间和幼儿人数而定。如果区角数量过多会造成幼儿活动拥挤的现象,如果过少则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一般设置5-8个区角为宜。而且区角的类型要丰富多样,既要有供幼儿创作的美工区、音乐区、建构区,又要有供幼儿表达和交流的角色扮演区和阅读区,还要有供幼儿探索的科学区和植物角,当然精细材料区和沙水区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这些区角不用同时出现在班级内,但是区角环境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变化和开展的主题活动适时地调整,使幼儿能够尽情的在他们喜欢环境里去探索自己的世界,从而提高幼儿的活动质量。
2、区角之间有分隔也要有联系
科学合理的区角分隔有利于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的氛围,便于幼儿专注地投入到区角活动中。我们可以用明显界限或标识以限定特定区域的活动性质和内容,比如,使用一些矮柜、桌椅或其他家具区隔出一定的活动范围,或使用标记(如图画或文字)提示该区角的活动内容。不同年龄阶段区角分隔的高度也有所不同,比如说小班的幼儿自制力还比较弱,易受周围事物干扰,因此分隔物可以稍高一些,而大班幼儿大多能按照规则进行区角活动,这时的分隔物就可以降低甚至没有,便于幼儿进行交流和合作。区角设置时应注意动静原则,互不干扰,比如,安静的和吵闹的区角、用水的和怕水的区角都应隔开足够的距离。
在区角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区角分隔是必要的,但是教师还应考虑到区角之间的联系。区角环境的设置并不是孤立的,区角设置还要以便于区角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原则,比如,娃娃家与医院、超市或商店、理发店、公园等的区角设置在一起,“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宝宝”去看病、逛超市或者逛公园等。阅读区、益智区、科学区相邻,它们不仅都是较为安静的活动,而且幼儿还可以通过查阅书籍进行相关的探索活动。可见,区角环境之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加强环境间的联系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二)充分了解幼儿发展特点,科学规划投放材料
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幼儿的兴趣来自于对材料的操作,幼儿的发展也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一起丰富和完善各区角的活动材料,并考虑材料的灵活性和安全性、目的性和层次性以及参与性和适宜性。
1、注重材料投放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学龄前阶段的幼儿正处在发展期,幼儿对事物的兴趣不稳定,比较容易改变。教师要尽量少投放固定不变的材料,注重材料投放的灵活性。同时,区角活动材料的提供应注意阶段性的更新与变换,例如应结合幼儿的年龄、兴趣特点和近期的主题活动定时或不定时的更新材料,以确保幼儿充分投入到区角活动中。材料的安全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美工区和建构区,尽量避免使用一些尖锐或过重的材料,以保障幼儿的安全和健康为前提,最大可能的消除安全隐患。
2、加强材料投放的目的性和层次性
区角材料的投放并不是无目的,任由老师随意投放的。它要严格依据教育目标和区角活动的特点进行投放。例如,近期开展“我的家园”主题活动,通过日常的观察和集体教学的学习,幼儿积累了相关经验,于是,根据教师投放的材料,建构区的幼儿在搭建小区周围的建筑(如,医院、小学、超市等)、美工区的幼儿在用橡皮泥和彩纸为小区做花卉装饰、而角色扮演区和音乐区的幼儿正合作排练一段广场舞。可以看出,只有充分挖掘教育目标,投放相关材料,才能高效发挥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同时,材料的投放要顾及到各个年龄段的不同需要,更应该充分考虑每个幼儿自身能力的差异,投放有层次性的材料,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
3、注意材料投放的参与性和适宜性
投放材料时,除了考虑教育的需要外,幼儿兴趣及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忽视。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商量来更新、丰富材料,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角活动的主人,也能清楚了解材料的特征和玩法。从幼儿的角度进行材料筛选,把这些材料以自助餐的形式呈现给幼儿,吸引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区角活动中,让幼儿能够自愿、自主的投入到活动中去。
(三)明确区角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区角活动中的教育指导充分体现着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对于教师来说,在区角活动过程中的现场指导是一个开放性的、与幼儿互动的过程。这种过程,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技巧或策略,并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在实践中能够灵活地运用。
因此,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幼儿,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些角色要不断转换,适时适度给幼儿提供帮助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观察了解幼儿。因为只有通过观察、了解、分析幼儿才能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清楚他们在做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还可以展开哪些延伸活动等;其次,把握介入的时机。教师尽量给幼儿营造自由和自主的活动空间,不能盲目去干预或打断幼儿的活动。要在仔细观察和倾听的基础上,选好介入的时机,比如,幼儿注意力分散,茫然不知所措,出现矛盾纠纷等需要教师支持的时候,再给予指导;最后,教师应根据不同幼儿的需要和区角活动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指导。区角活动最大特点就是个别化学习。每个幼儿的性格、兴趣爱好不同,进行的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有针对性的展开个别化的积极互动,帮助每个幼儿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博.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7.
[2]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4.
[3]庄宏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4):70.
[4]向建秋.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5):79.
[5]王春燕.共享区域: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新视点[J].上海教育科研,2008(3):82.
[6]李会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秦元东.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观的转变[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12):28.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