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节点文献

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与关牧村演唱艺术之比较

 

【摘要】女中音又称次女高音,其声音属性是宽厚、深沉、温婉、柔美。德德玛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女中音歌唱家之一,她的音域宽广,音色醇厚,表演风格淳朴而深情,自然却又意味深长。而在中国歌坛上,关牧村是一棵常青树,一朵盛开不败的奇葩。本文主要从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与关牧村的演唱经历、演唱方法、演唱作品、演唱风格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研究来看来看中国民族声乐女中音声部的发展。
【关键词】女中音;演唱方法;发展
关于德德玛和关牧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两者独特的艰苦经历的描述,所参与的演出及社会活动上,有关歌唱方面的论述大多为感言。只有个别对其艺术风格进行研究。而本文从中国民族声乐女中音两位代表性人物德德玛和关牧村对比研究来看中国民族声乐女中音声部的发展。本人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总结归类法,大量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从而拓展思路,对德德玛与关牧村有更多的了解 。
一、中国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与关牧村简介
(一)“草原夜莺”德德玛
德德玛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女中音歌唱家之一,热爱她的观众亲切地将她称之为“草原夜莺”。德德玛的演唱感情真挚而有亲和力。情绪饱满而不张扬。她的歌唱技法及音乐处理于细微处可见深厚的功力,在对歌曲的音色处理、强弱控制、节奏把握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她演唱的歌曲多为草原牧歌,在演唱中她不仅继承了蒙古族传统民歌中的精华,还将其进行了一些与美声和通俗唱法相结合的艺术处理,在保持浓郁的草原气息的同时,使它们更加易被其他民族的观众接受和传唱。
(二)“常青树”关牧村
在中国歌坛上,关牧村是一棵常青树,一朵盛开不败的奇葩。她勤奋努力,不骄不躁,淡泊名利,在艺术之路上勤耕不辍,创造了无数的经典传播于世,给人以崇高的艺术享受。
二、 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与关牧村声乐艺术形成的两个阶段的对比
(一)最初的音乐影响
1.受民族民间音乐养就的德德玛
德德玛于1947年出生在内蒙古阿拉善的额济纳旗。她的父母是阿盟草原上普通的牧民,也都是家乡小有名气的民歌手。毋庸讳言,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是造就一个优秀歌手的先天有利条件。德德玛继承了家乡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色彩,她从艺至今始终保持着这种简洁庄重、质朴淡雅的演唱风格。
2.受母亲启蒙音乐的关牧村
关牧村的启蒙老师是她的母亲,母亲用歌声熏陶了她,使她从小就感受到歌唱的欢乐、和谐和幸福;母亲发现了她的歌唱天赋,并肯定了她的歌唱能力:母亲的话对她一生的歌唱事业有巨大的鼓舞力量。关牧村这样评价她的母亲:母亲应该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是启蒙老师,她发现我的声音很好,希望我能够唱出来。
(二)音乐学习阶段
1.德德玛在艺术院校科学演唱方法的学习
1960年,德德玛进入了家乡的乌兰牧骑小型文艺演出队成为了一名歌唱演员。1962年她在内蒙古艺术学校(今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声乐研习班学习声乐,1964年又进人中国音乐学院学习。
在这两所专业艺术院校,德德玛科学系统地学习了美声唱法,这对她后来演唱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后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作为歌手的她始终坚信:通过自己的歌声将内蒙古家乡那淳朴的民风、美丽的风光和现代化的发展介绍给其他民族的兄弟姐妹,是一个歌手的责任和义务。她开始尝试一些民美结合的演唱风格。
三、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与关牧村的艺术风格主要特点的对比
(一)演唱方法差异
德德玛既接受过专业的西洋唱法训练,作为一个蒙古族歌手,她又会唱长调,可以说,是德德玛将蒙古族音乐带到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德德玛的成果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非常值得我们年轻声乐学习者去研究和学习,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结合自身条件,形成具有自身特点和魅力的演唱风格。
(二)演唱歌曲的处理
德德玛与其他原生态歌手不同的是,她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从内蒙古艺校到中国音乐学院,整整六年的声乐学习让德德玛不仅接触到了美声唱法,还接触到了民族唱法,但是,德德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民族元素,从内蒙古民族歌舞团工作开始,德德玛就不断的摸索,学习长调演唱,进而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在歌曲的首尾加上长调,中间使用美声唱法,成为她区别于其他任何歌手和歌唱家的标志,也成为了一种非常新鲜的演唱方法,直到现在,这样的演唱法被很多歌手效仿,应该说,这是德德玛能够区别于民间艺人走上国家乃至国际舞台的重要因素。
(三)演唱创新
德德玛的“中西结合’’为整个歌唱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和选择,不仅是对美声界和民歌界,对流行音乐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德德玛的这种创新,让草原创作歌曲以及一些受众面并不广的草原民间歌曲走出了大草原,让全国乃至世界的人认识,这本身就是对本民族的最大贡献,现在,许多德德玛的继承者也纷纷效仿,这种美声加长调,美声加民歌,甚至民歌加“通俗"的演唱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歌手所认可和使用,它打破了过去美声、民歌、通俗各自为政的局面,开创了一种兼收并蓄的局面。
我国女中音声乐艺术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科学发声方法的运用,无论是在演唱艺术还是理论教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不断培养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女中音,而且也培养出了可以走向世界的女中音。但是在全球化进程如此之快的今天,艺术、文化、经济的相互融合与影响下,我国女中音声乐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扩大民族女中音的发展道路。
[1]李静. 论关牧村声乐艺术风格的形成及特点[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8—20.
[2]李善君.浅谈德德玛演唱风格 [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4)
[3]刘颖实.草原上的夜莺蒙古族的歌手——记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 [J].黄河之声,2007(22):61.
[4]张艳.以德德玛为例谈歌唱的“洋为中用” [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29—35.
[5] 刘佳嘉.http://f.g.wanfangdata.com.cn/download/Periodical_suiyue201107014.aspx浅析关牧村声乐艺术风格特点及贡献[J]. 岁月( 下半月 ), 2011(7)
[6]王磊.论中国女中音演唱形式与风格的多样性发展[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30—31.
[7] 闫会芳. 正确认识女中音声部[J]. 齐鲁艺苑 , 1996,(03)
[8] 胡东冶. 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D]. 东北师范大学 , 2005(02)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