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节点文献

品差异 论送别诗教学

 

送别诗是古代文人送别时写给亲人朋友用以共勉的诗。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占据了相当的篇幅,内容包括叙友谊、叹离别、祝前途平安等送别意图,送别内容与时代特征密切联系,与诗人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理解送别诗的深意需要有厚重的底蕴做基础,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理解送别内容、品味情感内涵设置了障碍。教师要从古今送别意识、送别情感、送别对象、送别意象差异的角度出发细解教材、详析学情、揣摩方法,巧妙运用于送别诗教学之中,使学生对古诗含义理解水到渠成。
一、品送别意识,实施差异教学
现代社会相见容易,送别意识浅淡。一方面科技进步;让现代人出行更加便利,虽远在天涯,几小时后便可以近在咫尺;虽远在天涯,电一话、视频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朋友亲人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身边,使人们之间送别情谊浅淡,很难体会古人送别时的浓厚情感。古代朋友相见困难,送别意识浓厚。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送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离情别绪也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通过送别诗再现当时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体会诗人送别时的精神状态,是古诗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品送别情感,实施差异教学
1.探寻对接点,品味不同的感情。
思考古诗与作者所处时代的对接点。送别与作者所处时代紧密结合,盛唐是唐诗的黄金时代,也是涌现送别诗高潮时期。《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与孟浩然的离别是在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在春意最浓的烟花三月,从黄鹤楼到扬州,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扬州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离别完全是在浓郁的畅想和抒情的气氛中进行,李白梦想追随孟浩然去扬州。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在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充满诗意的离别。
思考古诗与作者人生经历的对接点。作者人生高潮时诗作充满对未来的向往,对人生的畅想;人生低谷期事业挫败、朋友远离,悲伤忧郁之情溢于言表。王勃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颔联点题——“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突出作者与送别之人都是宦游人。今天送君远行,我暂留长安,有一天,我也会同你一样远游,我们都是为了出仕从政而四处奔走的人,这既是对出行者的安慰,又可使他感到下面的祝词更为亲切。
思考古诗与作者所处环境的对接点。送别诗多有景物描写,情感不同,作者笔下的景物亦不同。《芙蓉楼送辛渐》一诗就是很好的佐证: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沽冰清的节操。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已的高风亮节。
思考古诗与作者情感的对接点。送别诗的情感并非单一送别,表达惜别留恋之情的同时,有些还会寄托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等等,表现诗人性情品质,凸现时代风貌在分析涛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多角度多层而思考,品味古今送别的不同,切勿挂一漏万。
2.挖掘诗眼内涵,品味不同的感情
诗人的丰富感情渗透在送别诗的字里行间,其中的诗眼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诗句中,传递着作者的心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诗句自身资源,利用诗眼帮助学生理清送别诗的感情线,从诗句中析出作者深厚的情感。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碧空尽”“唯见”“天际流”字词中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动向,是本诗的诗眼。一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盂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无限敬仰之情,也完全可以看出大诗人李白推敲词语的非凡功力;一个“尽”字,“尽”指的是什么,无尽的意义是什么呢’显然“尽”的是孟浩然乘坐的船早已望不见踪影,“不尽”的是李白对孟浩然情深意重的真挚友谊会久久地留在心中,长存同忆;一个“唯”宁一下干让我们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滚滚长江水带走的是李白的依依惜别之情,无限留恋之心。这正体现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情感基调。
三、品送别对象,实施差异教学
社会分工多元化让现代人送别对象更加丰富,古代社会受环境影响,人们别家离亲志在四一,送别的对象相对简单。
送亲人离开,这类诗土要写夫妻或兄弟离别,如杜甫的《新婚别》中“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婚礼刚刚结束,新郎却要奔赴战场山征扣仗,给人“悲壮的离别场景;送友人升迁,这类送别诗多数是送友人到外地做官的,友人或升迁或被贬,诗巾寄托的感情不一,有政治上的失意,有对朝廷的不满,有刘友人的同情和安慰,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送别景色清新富于情调,送别情感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送友人远征,这类诗多数抒发作者的慷慨壮志,或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或抒发作者的壮志豪情;送友人远游,送别诗中有一部分写送友人回家或远游的.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送别却充满了对生活的无限向往。
四、品送别意象,实施差异教学
杨柳蕴别情。“柳”谐音为“留”,常作舟客之意,所以古人常折柳送别。又因柳丝柔软细长,风吹呈现缠绵难舍的情态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交融在一起,使“拐『柳”注入了离别之情。如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中“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柳色新”三字在诗中便有了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季节,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反应。
驿站叙友谊。机场、火车站、饭店是现代社会人们送别场所;驿站、长亭是古代文人墨客送别饯行之所,十里长亭蕴含了古人多少缠绵的离愁别绪。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只要提及“长亭”定与送别相联系,唤起一片有关离别的情怀。不管是亲人离别、友人离别、还是恋人离别,长亭驿站总能唤起人们黯然神伤的情绪。
美酒含情思。朋友将要分别,可能有许多话要说,但离别的情愁让朋友之间“竟无语凝噎”,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方式。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无论是不得意,还是离愁别绪,都借酒表达出了不忍之情、不舍之谊。
教学中,执教者需要根据送别诗的主题,实施差异化教学,通过联系相关资料,挖掘诗句内涵,品味思想感情,进而传承民族文化思想,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和审美素质,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