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 丰盈课堂知识的内涵
编辑部邮箱,
2018年06期
[给本刊投稿]
主办: 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吉林省长春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1477
CN: 22-1096/G4
邮发代号: 12-164
投稿邮箱: xdzxxjy@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现代中小学教育
曾用刊名:东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
创刊时间:1985
一、营造氛围 追寻文化的脚步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就一定有属于这个文化的数学。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育了灿烂辉煌的数学文化,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有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近有华罗庚、苏步青、熊庆来、陈景润等数坛大家,他们研究的领域、探索的历程、获得的建树、影响的深远,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数学文化氛围就是最好的载体和素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让学生办数学手抄报,进行课前数学知识介绍,开展数学大讲座介绍数学史等活动,让学生走进数学,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了解七巧板、圆周率、数字的形成发展等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让学生了解起源和发展的过程,知道数学在各学科的运用;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欣赏数学各种之美,解答一些“数学趣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借助知识 感受文化的魅力
在每一个数学知识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发展历史,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现实生活中找到数学可以研究的问题。如《比例的意义》中,可以由著名塑像--爱神维纳斯与女神雅典娜的雕像引入,让学生知道“几何学的一大宝藏”——黄金分割点这一重要发现,在讲述人们在生活中黄金分割点的完美运用,管弦乐器在黄金分割点上奏出的声音最悦耳,科学实验中0.618法或优选法,中国 的“比率”。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的“粟米”、“衰分”、“均输”有关比率的各种算法等, 也许这些内容对学生不能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但如果请学生对同桌或自己的身体作一番测量,那么不论自己的身体比例美与否,学生对“黄金分割”这个“比”还会淡忘吗?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现行教材编排中“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这一板块来拓展课堂知识,延伸知识文化,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数学知识,获取相关的数学文化。
三、拓展延伸 感悟文化形成的历程
数学教育不能仅作为人们将来从事研究数学或锻炼人心智的一种工具,数学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我们有责任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和生活气息。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注实质、重理解,追求“悟”的境界;重视过程和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潜意识活动。比如在《吨的认识》一课中,教材先编排千克、克的认识,再认识大得多的质量单位“吨”,《毫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等内容,让学生由简到繁,由已有生活经验来建立新的生活认识来解决这一困难。教师在课堂中渗透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的。再如学习了“年、月、日”之后,利用课后的数学文化,让学生在了解天文知识的基础上知道“年、月、日”的来历,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实际。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利用课后的数学文化向同学们展示计时方法的演变过程,由立竿测影的方法到日晷、沙漏等计时工具,让学生知道时间记录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数学知识的产生是建立在生活需要基础上的,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感悟到这个演变过程融合了多少先人的聪明才智,汇集了多少先人的辛勤劳动,激励学生学习祖先,时时处处留心生活中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合理运用 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小学数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比如概率、统计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了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数学又服务于生活。例如:在教学统“可能性”时,书上设计的是摸球实验,可是书上的要求只有10次实验,这对于实验的精确性来说,实验的次数太低了。数学家是在做了几千几万次实验后才得到对于个数相等的球,每次任意摸一个,摸到的概率是相等的。并且实验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将会越接近这个实验结果。于是,结合书上的例题,把此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做了40次实验后结果才比较接近。让学生体会到概率的思想。同时,学生对书上的只要求10次的实验提出了质疑。 在讲圆周率一课时,以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的记载“径一而周三”引入,
让学生初步认识发展历程,介绍中国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中用来验证的方法“割圆术”然后让学生跟随大师脚步验证,获得结论,解决问题,教学中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同时还渗透相关的数学发展知识,这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学生将终生受用,学生也体会到了数学文化是一种生命延续的文化。
四、利用课外 开展数学文化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充分展示数学的美妙和神奇,引领他们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科学探索精神,启迪科学思维,开拓知识视野。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充分的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举行数学家的故事演讲比赛,了解数学家的成长和数学思想形成中的曲折与艰辛以及那些伟大的探索者的失败与成功,起到榜样的激励作用。编制数学文化报,举行“数学史话”抢答活动,让学生从查资料、图形美化、摘抄数学知识等工作中,了解数学文化悠久历史。进行数学名题、趣题的收集并尝试解答,感受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趣味无穷。进行数学小论文评比。对知识的看法,对教学的方法,对学习方式,对知识未来的前景等发表小学生的见解,这也一定是别有一番意味的。
数学知识无需终生铭记,但数学精神会激励终生,解题技能无需终生掌握,但观念及其文化哲学会受用终生。因此,数学课上出文化意味,是一种应有的现实的价值追求。它是以实践为基础,为出发点,为归宿;秉承文化的本质,致力于课程的育人功能。上出文化意味的数学课,其背后的理念是“将数学窄化为课堂教学”的突围,基于对数学课时空的全新界定。它使数学回归生活现实土壤,,给小学生一个充满数学文化韵味的童年。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