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节点文献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作者】 王斌

【机构】 安徽省淮南市第十中学

2016 年 3 月 30 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由国家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发文明示,可见家国情怀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特殊性。
何谓家国情怀?目前教育界表述众多:
如“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
如“家国情怀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如“家国情怀表现为个人对家乡故土的眷恋,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体现了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它是使一个国家团结起来的精神凝聚力。”
可见,不论哪一种表述,爱国主义始终是家国情怀的核心。《礼记·大学》中说: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奇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以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一体的,只有国繁荣昌盛,家才能幸福安康;反之,国破家亡。这个道理,已经被几千年的历史尤其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反复证明。
一、为什么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今天的社会处在剧烈的转型期、动荡期。客观的说,许多人的头脑是迷惘甚至混乱的,全球化、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网络洗脑……这些都是教育界不得不面对的激烈变化。尤其是中学教育,由于受教育者未成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型,作为中学教师,必须加以积极的引导。让中学生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结合在一起,从而塑造他们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加强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在这项工作上,历史学科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全球化,都知道它是一把双刃剑,但更多的是指其经济的一面。其实在历史文化层面,跨越国境线的冲突早就存在了。比如西方电影对中国的丑化、韩国对于“端午节”的争夺等等,这些隐形的文化霸权渗透到中学生的头脑中,特别容易引起盲目崇洋媚外的情绪,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贬低自卑。要克服这些不良影响,旗帜鲜明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必不可少的“免疫疫苗”。
(二)、弥补传统历史教育的不足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育,完全是应试教育的附属品和牺牲品。以笔者家乡而言,上世纪九十年代历史不参加中考,其结果就是课时被大大压缩,任课教师也大多数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基础知识都谈不上掌握,更不要提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家国情怀了。本世纪以来,历史进入中考,开始受到重视。但这种重视只是对分数的重视,即使教材和大纲、课标里面要求渗透家国情怀,但课堂上依然是脱离现实的说教、死记硬背的学法。既不关注学情因材施教,也不了解时事环境的变化,对家国情怀的教育方式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取得分数为导向的灌输,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家国情怀的体验与共鸣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对中国历史教学的推动和深化
学习中国历史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体验家国情怀的过程。通过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学生在“宗法制”里就能初步接触家国一体的观念;通过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的讲解,通过对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科技的介绍,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油然而生。通过近代史的学习: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学生在百年屈辱和血泪中更能看到不屈的抗争和顽强的探索,无论是对列强的侵略进行顽强的抵抗,还是正视不足前赴后继的近代化潮流,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强盛。现代史的教学,一五计划、改革开放……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发进取,为了国家的复兴不断前进。这些中国历史知识都能引导学生不断感悟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深入理解家国情怀深层次的内涵。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改进教学内容
1.挖掘统编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横向拓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内容,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现有的历史教材里编入了许多具有爱国爱民思想、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伟大人物,他们的事迹和名言很多都具备家国情怀因素。
例如,先秦的屈原悲于祖国的积弱投江而死;西汉的霍去病高呼“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的楷模;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清之际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驱逐荷兰收复台湾的郑成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先驱孙中山,以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翻身做主,这些课本或者与课本相关联的知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源源不断的家国情怀,为今天的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材料。
2. 推动乡土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乡土历史教育和统编教材不同,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有体会,在日常教学里每当谈到与本地乡土历史密切相关的话题时,学生顿时情绪高涨,有时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平静下来。因为乡土历史是师生在周边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接触和间接听闻得到的,人人都很感兴趣,它学习的是来自身边的历史,直观性强,可缩短学生所处环境与历史知识在空间上的距离,不仅学生喜闻乐见,而且感同身受,其教育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乡土历史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意识的培养,可以大大推动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更可以引发他们对家与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心和思考。
(二)、改变教学方法
历史教学终究是一门社会学科的教学,光靠书本知识的说教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不够的,必须吸收教育心理学里的认知教学理论,也就是必须由主体(学生)自我去主动建构家国情怀。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尽量将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渗透,多谈谈身边的例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走出课堂和书本,外出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直观的感受唤醒、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总之,家国情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历史学科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提升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是我们必须认真关注的重要教育课题。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