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节点文献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匆匆》走过《春》天,他留给我们感动的《背影》,他被毛泽东赞誉为“有民族气节的人”,他的名字取自《楚辞》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他就是——朱自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荷塘月色》。
2、读准字音,积累词语
(采取先指定学生读——订正——齐读的教学策略)
3、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4.理清思路:双圆结构
(概括:作者一开始心里“颇不宁静”,坐在院子里时,“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出门去寻找那份“宁静”;当他经过小径来到荷塘边时,他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用了一个“且”字,说明他暂时获得了这份宁静。当他赏完荷塘时,他说了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用一个“但”字表明作者重新“出静”。这时,他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在“忆采莲”中,他又重新获得了心灵的“宁静”,最后说道“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享受了”,作者的内心又重新回到了现实的“不宁静”中。此时的作者行踪也已重新“回到家”中。
所以,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作者的情感由“不宁静”经历了两次起伏变化,最终还是归于“不宁静”,构成了一个圆;而作者的行踪由“家”开始,经过小径、荷塘,最终又回到“家”中,构成了另一个圆。这就是结构上的“双圆”结构,思路显得特别清晰。)
(板书:思路清晰)
过渡:那么,通过上面的思路分析可以看出,作者一共有两次“忽然想到”的事物使自己获得了“心里的宁静”:一次是“赏荷月”,一次是“忆采莲”。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是什么让作者的心里获得了这种“宁静”呢?
首先,我们一起来“赏荷月”。
二、听范读,思考:
1、第四段作者用了哪些精彩的句子来描写“月下荷塘”?
2、第五段作者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来刻画“塘上月色”?
(老师范读第四、五段)
1、由学生找出描写精彩的句子,老师引导强调相关手法及其他内容。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句话动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舒展、轻盈、修长的形体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白花拟人化,赋予白花人的袅娜的体态、羞涩的表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开的荷花娇小玲珑、柔美的特点以及花骨朵含苞待放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句话连用三个比喻,将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形象生动且多角度地突出了荷花在月光下晶莹明亮、闪亮繁多、干净、水灵的特点,倾注了作者对荷花的喜悦之情,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博喻:用多个喻体来描写同一对象。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子动用了通感、比喻的手法写荷香,用听觉描写嗅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荷香在微风的吹拂下,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捉摸不定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2、由学生找出描写精彩的词语,老师加以引导强调。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 是“流泻”“流动”的意思。作者运用拟物的手法,说月光像流水一样由上直泻而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一泻无余、流动、轻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照”为“照射”的意思,意思直白,范围狭窄,呆板没有动感,不能与“流水”相照应。
雾叶花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笼-盖罩蒙遮” 。“浮”有“漂浮、悬浮”的意思。,写出了雾的薄、轻和朦胧地悬浮在荷塘上方不太高的地方,与“轻纱”一样的青雾的意境相合。。“升”字显得雾似乎正在升空而去,动势太大,速度太快,不合情境,没有轻柔之美感。写出了雾的轻、薄、透、朦胧,正合“轻纱”的比喻。 “笼”字有“轻轻环抱” 的意思, “盖、罩、蒙、遮”都显得过于密实、厚重。
酣眠指天上没有云遮挡,明月朗照,满月的状态
小睡月光被淡淡的云笼罩着,不能朗照的状态。
光影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用通感手法写光与影,用听觉描写视觉,生动地写出光与影内在的和谐、幽美的特点,写出了月光的温和,表现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作者动用比喻手法,把光与影的协调比喻为名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光与影的和谐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
总结:在朱自清的笔下,月下的荷塘是那么的素雅淡美,荷塘上的月色又是那样的朦胧清淡。这样的一种素雅淡美的意境让作者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躁,内心归于平静。(板书:素雅清美)
但作者很快从这种静谧的氛围中走了出来,他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于是,作者又想起了“采莲的事情来”。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忆采莲”。
三、听朗读,思考:
作者认为江南采莲“真是有趣的事”。你认为它哪些地方“有趣”?
(请一位学生起来朗读)
明确:“江南采莲”的主角是少男少女,他们在一起“荡着小船”“唱着艳歌”,饮酒,嬉戏,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在这“热闹”“风流”(特别强调一下,课下注释中关于“风流”的解释: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达自己的爱情)的表象下,实则是那种真挚清纯的感情,那种自由自在的表达,而这些恰恰打动了作者,让他心向往之。
四、小结
在本课中,作者的行文思路清晰,描写的景物素雅淡美,向往的感情纯真自由。有句话说“文为心声”,朱自清不但名叫“自清”,文章也清新自然,人品更是清正高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朱自清不但名“清”,更是文“清”,人“清”;这个“清”字不仅是他的“名”,也是他的“文”,更是他的“人”。
下面请大家再一次齐读四、五段,品味作者那种清新自然的文笔。
过渡:那么,同学们可能还有一些疑问,到底是什么让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呢?
五、课外探究:
朱自清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
有人认为,源于对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作者思想、写作时间);
有人认为,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文中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有人认为,源于作者面对人生十字路口产生的苦闷、彷徨;
还有人认为,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等等。
附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思路清晰
素雅淡美
纯真自由
作者简介:
姓名:王洪宾
单位:山东东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附属中学
邮编:257061
电话:13854691928
邮寄地址:山东东营市北一路739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附中
邮箱:1872572600@qq.com
  • 【发布时间】2017-4-9 12:44:52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