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编辑部邮箱,
2019年08期
[给本刊投稿]
主办: 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吉林省长春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1477
CN: 22-1096/G4
邮发代号: 12-164
投稿邮箱: xdzxxjy@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现代中小学教育
曾用刊名:东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
创刊时间:1985
一、以学生为主体,更多地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现行教材课文的编排基本上是一个类型一个单元,但就是一个单元几篇课文,因为各种原因,学生对文章背景、人物的熟悉程度、对内容和语言感兴趣程度是不一样的,是不是一定要按教材编排顺序教学?我认为不一定。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一个单元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读一遍本单元课文,然后教师作个简单统计:这个单元你最感兴趣的课文是哪些,你认为最易理解的课文有哪些,你认为最难懂的课文是哪些。再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先学习学生最易理解的或最感兴趣的课文,而把学生认为最难懂的课文放于单元教学的最后,提前给学生安排一些与最难懂的课文相关的准备工作,如查阅背景资料、提前读背等。这样来安排教材内容,更有利于保证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三步教学法
第一步:透过课题想内容(质疑)。任何一篇文章的题目,都是文章内容或思想的高度概述,如果引导学生能从课题中质疑,想一想文章可能会讲什么,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理解文章的兴趣,是很有好处的。如我上《飞夺泸定桥》一文时,学生围绕课题,就提出了如下问题:谁在什么时间飞夺泸定桥?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为什么要说是"飞夺"?怎样飞夺泸定桥的?又如在上《荔枝》一文时,我问同学们:"大家认为这篇文章可能写什么?"同学们纷纷猜想:荔枝是一种水果,这篇文章可能写荔枝的形状、作用、味道、生长特性等。
第二步:初读课文知内容(解题)。此一环节是训练学生学会浏览,能在初读的基础上,找出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几个关键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是以《荔枝》一文为例,在质疑后,我又问:"《荔枝》这篇文章到底是不是写大家想的内容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文章读一遍,验证一下。"因为有了质疑,学生积极性被激发,读书自然要认真些。当文章内容与学生猜想有出入时,我要求学生抓住文章四要素,找出关键词:时间(二十八岁那年)、地点(北京)、人物(我、母亲)、事件(卖荔枝、吃荔枝)。然后让学生将找出的关键词语连成一句完整通顺的话,互相说一说,以初步了解文章大概内容。
3、 细读课文明思路。此一环节是在初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仔细读书,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知道文章叙述的条理。引导学生阅读,根据年级段不同,可以概括为三个词语:扶、引、放。对于低段学生,教师要像扶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能抓住一句话中的主要人物和事情,找关键词语,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说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中年级段过渡到自然段,学生在把握每句话的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能读懂每一个自然段。到了高年级,因为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教师则应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并能把意义相同的几个自然段合并为一部分。
三、 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同时,如何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
第一步:重视学生预习,在预习中引导学生质疑和初读课文后解题,知道大概内容。学生做三件事:1、读课文,要求:能抓住四要素概括主要内容。2、勾画、识记生字新词,要求:能读--能直接读出字词正确的读音;能看拼音拼读。3、设计字词作业,要求:低中年级可以由教师设计题板,中高年级段学生在作业本上设计看拼音写字词,只写拼音,不写字词。教师两件事:引导学生将课文读熟,制作字词或字词拼音卡片,或将字词或字词拼音分别写于小黑板两面,便于检测学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第二步:第一课时,重在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明确文章思路的同时解决字词的识记问题。
一是要读熟课文,克服字词障碍。要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齐读、个人读、二人读;读出声来,默读;比较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等都可以。但无论何种读法,都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读书中来。别人读书,要要求学生养成仔细听读的习惯,主要是听其读书中的优点、遗漏和不足,让不读的学生跟着默读,并参与到读书的评价和修正中。如前面读的好的句子,可以让其教一教全班同学读;读得不好的句子,让能读得好的同学教一教没读好的同学;读错漏的地方,让其重读;大多数同学不能读好的地方,教师教读。
二是遇到重点或难记的字词,要教给学生识记的方法。特别是词语的识记和理解,必须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更多地要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回来的信息,切忌动不动就要学生查字典或其它工具书,死记工具书中词语的意思。如读熟课文后,可以问一问学生有那些词语已经理解了,是如何理解的,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一下。还有那些词语还没有理解,让学生提出来,再了解一下有没有其他同学能理解,如有,让其谈谈理解内容。如大多学生不能理解,可以让学生再读书,再想一想,或让学生想一想在课外还发现什么地方用过这个词语没有,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去理解。如《一夜的工作》中有"浏览"一词,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总理)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下来想一想。学生只要读了后文,就很容易知道浏览一词表示看的,怎样看呢?读懂关联词语"不是......而是......",词语的理解就简单得多了。
第三步:学生课堂作业怎么办?理清文章思思路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细读中找出的关键词语,复述文章主要内容,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把握程度。然后独立完成自主设计的字词作业,采取先做完的教师评,大部分同学完成时可组织小组长批改,同桌互改等形式。当然,在学生的评阅过程中,老师也不能闲着,必须随时巡查学生批改情况,及时发现学生作业或批改中带共性的问题,以便于教师集体辅导。
语文教学重在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此操作方法,能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兼顾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以笔者的教学经验,只要长期坚持,学生语文素养是能得到全面培养的。
- 【发布时间】2019-8-9 12:44:52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