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节点文献

争辩一场传万世,文心一脉续千秋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中学 章晓燕
内容摘要:文言文阅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载体,是语文学习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作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孕育学生情感价值观、体现语文学习工具性的一方肥沃土壤。当文言文教学遇上作文教学,将会留给中学语文教师哪些思考?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 作文教学 思考
因着各地中考的结束和试题的传播,议论的声音不绝于耳,尤其是关于那道“庄子与惠子”的小作文题,更是引起了热议。
不难发现,部编本教材的编写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谋而合。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语文中考,就一直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笔者尝试以2019年语文中考题中较有争议的题目——作文之一(21题)展开探讨和思考。
一、原题再现(文章略):
绍兴卷:21.总复习阶段,小风在整理了庄子专题时,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插图引起了他的注意。图中A、B两人,究竟哪一个是庄子,哪一个是惠子呢?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帮小风分析一下。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表达通畅。(130字左右)
金华卷:19.鼎湖中学802班的同学在学习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时,围绕插图中“谁是庄子?”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家意见不一,于是张欣怡同学给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写了一封信。请你读完信后给张欣怡写一封信,发表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有效,论证合理。(不超过150字)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鼎湖中学802班的学生。我们班同学在学习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时,对插图中“谁是庄子?”产生了分歧。有同学认为拄着竹杖的是庄子,有同学认为低头看鱼的是庄子。我认为从服饰上看,拄着竹杖的是庄子;从神态上看,低头看鱼的是庄子。
那么,这幅插图中,究竟谁是庄子呢?希望能得到您的回复。
2019年5月17日
二、基于比较的试题点评:
仔细研读这道具有“文言味”的任务型写作题,笔者觉得今年的这两道题与其他各区同类题型有这样一些共性与特性:
1、 考试题型意在继承与创新。
从内容而言,这两道题都出自课文,是对课内文言文的考查;从形式而言,这两道题都被安排在作文的第一大块,类似以往的任务型写作。无论分属哪一类题,都可以称得上是考查方式的突破。可以说,课内文言文的考查真正是经历“一波多折”:从最初的“读原文、写字词、译句子、简问答”,到开始变革为“没有原文、只有题目、提升识记难度”的新型考题,再到“每册一字词一选择、增强综合性难度”,再到2016年中考卷中出现的那道大型文言文和现代文相结合的文言古诗文阅读题《四海与丘山》。自此对于课内文言文的考查打破了传统课内课外两篇式的考查形式,以文本阅读的名义出现在了阅读题块,用深刻的语言向老师和学生传达一个信息:文言文,不只有“文言”,还有“文”,学生需要做的既有对“文言”字词意思的理解,还有对“文本”意义的感悟。
而在今年的中考卷中,出卷人更是匠心独具,将课内文言文的文章用来做小作文的素材,还必须结合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才能述之以文,真正实现了“读写结合”“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结合”的目标,文言色彩浓郁,阅读气息浓烈,作文底蕴浓厚,是对以往文言文阅读的继承与创新。
2、设计意图重在方法与表达。
在绍兴卷中,考题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表达通畅”;在金华卷中,考题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有效,论证合理”。比较发现,两道题都需要有明确的观点和论据,稍有不同的是,绍兴卷侧重表达通畅,文学的味道更重一点,金华卷侧重论证合理,条理的需求更多一些。这样的题目设计,从出卷者的角度来说,是指向明确的,是充满人性化的,绝不含糊其辞的;从答题者的角度来看是内容熟悉的,心中有底的,愿意尝试的。
3、情境创设贵在品味与思辨。
温儒敏教授说:“教材中有些思考题注重情景化的学习,就比较多地吸收了国外教材的经验;有些习题的设置不是让学生记住某个标准答案,而是开放式地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自己通过读书或者其他语文实践活动去解决问题。”
在绍兴卷中,出卷者创设的情境是以同学或老师的身份帮助在总复习阶段的小风同学解决他的个人困惑;而在金华卷中,出卷者创设的情境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身份给在学习新课阶段的张欣怡及他的同学以书信的方式一个可供参考的答案。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会给答题者一种亲切的代入感,既不会觉得庄子惠子这两人和他们的文字遥不可及,也不会因为字词句没复习到位而后悔紧张。
在对比两个人物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与精神。但这类题的答题方向往往不止于两者对比的简单思辨,还可以进行立意新颖的交换式思辨,即我们可以说看鱼者目不斜视,只管与水中鱼儿相乐,更符合课文里随性智慧的庄子形象,而拄杖者却正襟危立,正眼不看游鱼,像是在严肃质问,比较符合老气横秋、追求实证的惠子形象。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语文新课程标准》)这两道情境题目的创设,正好击中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库存,且又不让学生轻轻松动获得分数,它需要学生能仔细阅读文言、回忆文章、分析文本、展开思辨并合理组织语言来表达自我感受和意见的过程。而思辨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更加有话可说。
三、教学启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回观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总是“压抑”胜于“热闹”,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文言课文也总是遭受“冷落”与“漠视”,而任务型写作更是被抛到不被重视的“犄角旮旯”之处。究其原因,也不外乎以下三点:1、文言文年代久远,脱离现实生活,内容还晦涩难懂;2、平日识记的内容太多,考试考到的内容却越来越少;3、任务型写作得分容易,得高分太难。学生在被动中接受文言知识,因此导致效率低下,学习不得要领,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要想教好、学好文言文,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途径。今年中考此类题型的出现,既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又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创意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它的出现具有一种导向,发挥了中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课堂实践和一些“它山之石”作了如下的教学反思:
1、重表达,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指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意识和态度。学生在与教材文本、生活文本及他人经验文本的对话性交互作用中,生成丰富的语文素养,并获得关于语文学习的鲜明自我感。这源于学生良好的个性,一种主动读书发现的自觉态度,和勤思善问的良好习惯。
2、重思辨,培养学生“文本意识”
“回归文本”强调凸现语文教学特质:注重语言的积累、理解、运用;注重情感的熏陶。这是初中阅读教学的抓手,是教学的手段与方式,它也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的要求。但现实的课堂教学往往走偏了方向,这时需要教师从旁即时地进行引导,切勿使生“动”成了乱动,背弃了课文初衷的美好。
当然,注重把握文章的本义,并不反对对文章的多元解读与个性化理解,但多元解读与个性化阅读必须依托文本,个性化理解也需要甄别。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定是哈姆雷特,不是哈利波特”。
3、重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听说读写本一家,阅读的目的在于内化,也在于表达。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既要做到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呈现思维过程,也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层层深入品味语言,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考所得,让思维与想象同步发展,迸发出耀眼的的火花。
人之为学,在于学以致用,在于怡情、延情。当教师教会学生赋予自身想象的翅膀,慢慢地也就形成了创新的思维意识,便有了个性化的生命体验。
考试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们每一位师生的思考却远远没有尽头,正如千百年前那一场没有硝烟的争辩,即使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但那经典的对话和闪耀在智者头上的光辉,将永远延续在每一个春夏秋冬的日子里。
  • 【发布时间】2019-10-9 12:44:52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