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想象的翅膀不再隐形——浅谈幼儿美术教育活动
编辑部邮箱,
2020年04期
[给本刊投稿]
主办: 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吉林省长春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1477
CN: 22-1096/G4
邮发代号: 12-164
投稿邮箱: xdzxxjy@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现代中小学教育
曾用刊名:东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
创刊时间:1985
【关键词】美术 想象力 培养
有关人脑的研究表明,幼儿在五六岁时脑重在1200克左右,接近成人脑重的90%。幼儿期是人脑发展最快、最佳的时期,此时,幼儿的脑功能不断趋于成熟,幼儿渐渐学会独立思考,并且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表达自己。幼儿美术活动为此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使幼儿的好奇心、感受和表现美的需求得以满足。作为幼儿教师,应如何在幼儿既有想象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孩子潜力,从而使其作画更有“神来之笔”的惊喜呢?
一、适当引导、发散思维
道家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启示我们从既定事物出发,发挥扩散性思维,同时把握一定的方向。幼儿的想象力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比如我在教孩子们“画菠萝”引用儿歌“一个大土豆,穿上格子衣,添上小花纹,长出绿头发”就能让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菠萝在孩子们眼前浮现。不管菠萝的具体形态如何变化,在画作中“圆形”、“条纹”、“叶子”这几点特征是不会少的。由此得到启发:我们只需做适当的引导,否则容易喧宾夺主,混淆幼儿的思维和视听。又如“画泡泡”:我以“吹泡泡”这一简单的游戏为缘起,在启发孩子们进行美术活动的时候,先让他们亲身体验吹泡泡,游戏结束后,孩子们的兴致正高,借此展开关于泡泡的讨论,比如生活中你还在哪里看到过泡泡,孩子们回答是五花八门的:鱼缸里的金鱼会吐泡泡、妈妈洗衣服时会有泡泡、可乐摇一摇会有泡泡……这时我再进一步引导:如果我们的教室是一个泡泡,那我们就在泡泡里上课、游戏;如果我们的桌子是一个泡泡,如果我们自己也是一个泡泡……这样一来,幼儿的想象之门就一下子被拉开了,大家开始沉浸在一个泡泡世界中,又或者用一个泡泡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由此,小朋友们还会为画什么而烦恼吗?这也正是我园倡导的“畅想美术”的精髓和意义:从实际事物出发,借以大胆的想象。
二、 多样形式、激发兴趣
幼儿在作画时,所用工具的不同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画感受与兴致。记号笔、彩色笔、油画棒等常规的作画工具孩子们早已学得娴熟,因此换换口味往往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兴趣,正如《纲要》所指出的:“尊重幼儿有积极、适宜自己的情感心情,为每个儿童提供广泛的具有个体适宜性的多种机会,为每个儿童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条件。”DIY涂鸦创意、印染画、喷刷画、粘贴画等形式新颖的作画方式在激发幼儿美术兴趣方面能起到巨大的作用。新工具的提供既满足了幼儿的表现欲望,又照顾了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新的作画方式激发了幼儿探索周围环境的潜能,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使自我得到释放。
具体实施时,可以把各种作画工具投放在区域角中,孩子们在平时就可以借自己的想象力和需求自由作画。例如在“我自己”的主题活动中,有的幼儿会用彩笔、油画棒画出可爱的娃娃,有的幼儿则用橡皮泥捏出憨头憨脑的小娃娃,有的用一次性纸杯、毛线做出纸杯娃娃——各有各的表达方式,幼儿的创作不再受取材的限制。又如 “颜色变变变”活动,用事先准备好的颜料、宣纸、纸巾做道具变起了“魔术”:用折叠好的宣纸或纸巾依次蘸取不同的颜料,几声变、变、变之后,各种不同的颜料在纸上慢慢地渗透、融合,孩子们好奇地睁大了眼睛,展开宣纸之后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作,更是使孩子们惊叹连连。这就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当“魔术师”的兴趣,染纸的技能也就在孩子们“变、变、变”的欢叫声中不知不觉中地被掌握了。
三、亲近自然,取材于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
大自然是幼儿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鼓励孩子们与大自然交流,并利用室外活动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们接触大自然。春天来了,小草是怎样一点点破土而出、柳树是怎样换上新装;夏天到了,天空是怎样突然乌云聚集、下起暴雨,又是怎样雨过天晴;秋天的落叶是怎样从树根脱落,铺满了大地;冬天的第一场雪又是如何降临……所有这一切都将化为幼儿心中的情感和素材。
在积累了一定自然和生活的素材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绘画活动中进行作品的构思与创作。废旧纸盒绘画、鹅卵石作画、纸袋画、各种瓶罐改造画、蔬果拓印画、种子拼贴画等丰富多样的作画方式,突破了以往单一材料的限制,幼儿在其中也能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对其进行巧妙改造、组合,把废旧的生活和自然材料变成另一种装饰品。如环保纸袋DIY活动: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根据袋子的外形进行不同的“造型革命”,可以变成胖乎乎的熊猫宝宝,也可以叠加成威武的狮子;如果进行“颜色革命”,那可能性就更多了,可以画一只可爱的猫头鹰,也可以在袋子上画出一个春天。此外,用一次性筷子制作成相框、用小药瓶做成小风铃、将月饼盒子做成轮船和汽车、将翻盖的盒子做成笔记本电脑……这些作品都涉及到“改造”与“重塑”,给幼儿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四、感受经典、“对话”大师、不断学习
众所周知,经典名画的熏陶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师们将自己的感受和体悟凝结于自己的画作中,其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给我们以智与美的启迪。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欣赏一些经典名画能让孩子们感受艺术的魅力。譬如梵高的《向日葵》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孩子们通过与逝去的大师们直接“对话”,来感受他们心灵上的苦闷、失落和希望。
与此同时,也可以将教师创作的作品、同龄优秀儿童作品张贴在公共场合,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时时感悟和学习。
总而言之,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它使幼儿心中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得以萌发,一定意义上也完善了幼儿的发育,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幼儿本身已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但这种能力往往是“隐形”的。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挖掘孩子身上的潜力,通过以上四种方式充实孩子们的想象库,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使其得到更好地发挥,使想象的翅膀不再隐形,以此畅想美术、徜徉童年。
参考文献:
[1]周义华.快乐绘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3
[2]唐松海.从美出发聚焦幼儿审美经验建构[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9
[3]谢颖蘋.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案例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4]罗亚军.科学大众 快乐实践——《瓶罐巧变身》美术活动开展实践研究[J].江苏省南京市.2019.08
[5]门雅丽.幼儿美术教学与创编指南[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08
[6]吴邵萍.幼儿园开放性区域活动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2
- 【发布时间】2019-8-9 12:44:52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