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放手培养: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捷径
编辑部邮箱,
2020年11期
[给本刊投稿]
主办: 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 吉林省长春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1477
CN: 22-1096/G4
邮发代号: 12-164
投稿邮箱: xdzxxjy@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现代中小学教育
曾用刊名:东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
创刊时间:1985
关键词:放手培养 幼儿 自理能力
一、幼儿自理能力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现在的幼儿大部分依赖性很强,生活自理能力普遍都比较薄弱,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向园内80名中班幼儿家长做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主要从幼儿是否会手腕、手指协调地使用勺子和筷子:是否能独立安静进餐,不掉饭:是否会自己主动接水喝;是否会漱口,会自己洗手洗脸并擦干不弄湿衣服:是否会自己料理大小便:是否会独立穿脱衣服、鞋袜并整理好放在指定地方,会叠被子,拉拉链,扣纽扣等方面去了解中班幼儿在生活方面自我服务的现状。结果在被抽查的80名中班幼儿中,只有28名幼儿(占35%)具备良好的生活服务能力:25名幼儿(占31.2%)虽基本具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但却不能够很好的服务自我:23名幼儿(占28.7%)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甚至还有4名幼儿(占5%)不具备自我服务能力。在具体表现上只有31.5%的幼儿能够使用筷子安静独立地进餐:25%的幼儿能够自己漱口、洗脸、洗手,并擦干不弄湿衣服:40%的幼儿能够自己主动接水喝:18.7%的幼儿能够独立穿脱衣服、鞋袜并整理好,会拉拉链,扣纽扣,叠被子。从上述数据可看出中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只有少部分幼儿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服务,大部分幼儿在生活自理方面是存在问题的,幼儿整体自我服务能力偏弱。
二、幼儿自理能力偏弱的原因分析
1.家长重智育轻能力。现在的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还不具备在生活进行自理的生理和心理条件,所以听到孩子说:“我来洗,我来拿,我自己....”..等的这些请求时,家长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这样的做法使幼儿不能学会正确的生活自理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时,选择求助而不会自理。
2.家长缺少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当孩子需要鼓励帮助时,他们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如:孩子刚学会穿衣服、做事情时兴致非常高,但也常常出错,如衣服穿反了、饭菜吃的一桌子都是、倒垃圾时洒满地下等等现象,家长没有积极的给子帮助引导、鼓励,而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怪罪、批评的态度,有的甚至会采取暴力打骂,造成孩子害怕做事,对做事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
3.幼儿园教育还存在软肋。在幼儿园中也存在着老师和阿姨代替幼儿包办或者老师提出一些要求后没能长期坚持落实下去的现象。如午睡起床时有些幼儿因不会拉拉链、扣纽扣而敞开着衣服,我们会去帮孩子将拉链拉好、扣纽扣好;又因孩子自己叠的被子不平整而有阿姨自己一手承包。幼儿园对这方面教育还不够有力,久而久之,孩子们衣服穿不好就依赖于老师的帮忙,被子折不好干脆直接留给阿姨去折叠。
三、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措施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要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幼儿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鼓励和支持,尽力放手培养。
1.在学习中领悟自理。根据幼儿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问答或交谈,丰富知识。如通过谈话“我升中班了”、“我学会了新本领”、“妈妈的小帮手……”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再如通过讲故事“别说我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孩子参与做的欲望。通过诗歌、看图讲述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通过课堂集中教育活动,教幼儿辨认衣服的种类,如:夹克服、牛仔服、衬衫、长裤等四季服装。进一步知道各种餐具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总之,通过多种教育活动使孩子领悟自理的基本技能。
2.在游戏中学会自理。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寓教于玩、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表演和角色游戏:“给小猫洗脸”,“给布娃娃扣纽扣”等,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再比如竞赛游戏:此类游戏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来巩固生活自理,培养自立和竞赛精神的。有穿衣比赛,穿鞋、叠被铺床、用筷等等。
3.在生活中养成自理。养成生活自理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对中班幼儿来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最好的自我服务实践,如自己擦桌椅,饭前便后自己洗手,自已整理床铺等。还可以组织开展“穿衣比赛”,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快完成穿衣的动作,并对获胜的幼儿进行奖励,让幼儿在竞争之中促自理。在家里,家长也需要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锻炼,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如:让孩子自己穿脱衣服、整理玩具等,还要学会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会做的事可以学着做”。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放手培养,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戴玉华.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0年32期。
2.陈金华,杜学元.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与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有版),2009,(03)。
3.韩秀珍,田秀英.家园配合加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J].山东教育2007年09期。
4.陈会昌.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
联系地址:绍兴市越城区天丰华府6幢201室
邮编:312000 邮箱:635933125@qq.com
- 【发布时间】2019-8-9 12:44:52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