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节点文献

实践活动,让园本课程“活起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陈鹤琴认为:“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他批评当时幼儿园的课程:“天天走朝会圈、玩蒙台梭利恩物、福禄贝尔恩物,就是将学校生活和实际生活截然分作两途”,陈鹤琴针对“死教育”提出“活教材”,他提出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当然愈多,所以我们要使小孩子与环境有充分的接触。儿童本位的教育就是要让幼儿做符合他们需要做的事,做适合他们天性的事,做能感受到挑战的事,做能感受到趣味的事,做能激发思维参与的事,体验和表达才是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所以实践活动是非常好的一种活动形式,我们要积极探索和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可见,幼儿园的课程环境在开发孩子智力,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园课程环境创设是围绕主题内容,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创设特定的课程环境开展教学活动,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目前,很多幼儿园都有自己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在实践,很多幼儿园都有很多园本的课程资源,可能很多的园本课程资源都不在幼儿园园内,怎么样把在幼儿园周围的非常好的园本课程资源有效的利用起来,为课程服务,为孩子服务,促进孩子的真发展,是我们当下应该深思研究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园本课程 实践活动
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创设园本课程环境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幼儿参与的形式较为单一,多数仅仅局限于园内或班级里面的活动,如集体教学活动、户外运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等。
二是过度的追求园本课程环境,把一些园本课程资源搬进幼儿园,重复资源,劳“命”伤财,幼儿的需求还难以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满足。例如在园内仿造奢华的小桥流水或者与幼儿园外面一样的地标之类的象征性的建筑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开展园本课程的实践中,如何有效利用好我园园本课程资源即东浦街道黄酒小镇课程资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结合教学主题或者园内的节日活动等方式适度融入,充分运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园本课程“活起来”。
一、因地制宜,建立社会资源库
我园的园本课程紧紧围绕热爱家园、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社会目标,幼儿园坐落在江南小镇(黄酒小镇)上,有着非常丰富的园本课程资源,小朋友基本上都是居住在小镇的长期居民。 在查阅本地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关于“黄酒小镇小型研讨会”、“黄酒小镇食文化沙龙”“讲讲黄酒小镇的故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了解和记录黄酒小镇的历史建筑、饮食特色、名人轶事、酒文化、桥文化、水文化、风土人情等。通过活动我们了解到幼儿园周边有着丰富的园本课程实践的地方资源,例如黄酒博物馆,酿酒坊、菜市场、超市、名人故居、东浦十座桥、东浦老街、党建基地(红立方)、花海(向日花海、油菜花海)、蔬菜农作物基地、广场、学校、医院、社区、派出所、公园(镜湖湿地公园)等等,我们把这些可以用来做实践活动的地方进行归类,并和街道相关部门联系,成为我园的外出园本课程实践基地并做成基地标志张贴,充分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东浦街道中心幼儿园园本课程实践基地资源分类
资源名称 资源提供单位 资源名称 资源提供单位
消 防 员 消防大队 党建红立方 东浦街道
超 市 供销超市 菜 市 场 市场所
农作物的种植 南 村 黄酒博物馆 小镇管委会
图 书 馆 居 委 会 社 区 镜湖社区
学 校 东浦中心小学 派 出 所 东浦派出所
广 场 东浦街道 大 学 城 文理学院
小镇的许多建筑师依河而建,与纵横的水系相互交织,小镇的特色小吃非常多,如藕粉、扯白糖、黄酒棒冰,小镇有唯一的东浦十座桥,每座桥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小镇有许多的名人,爱国名人徐锡麟在小镇举办热诚学堂、越剧演员吴凤花家喻户晓,画家沈厚夫画的画远近闻名等,小镇有丰富的酿酒文化,小镇有非常独特的舞龙舞狮等…… 经过帅选都可以成为园本课程外出实践的基地,盘点适宜的园本课程实践资源,统筹规划这一步非常重要。
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园本课程实践活动内容
1、适度融合主题活动内容,让园本课程活动“活”起来
现在由于处于安全问题的考虑,让很多园长、教师宁愿把孩子关在幼儿园里开展一些视听或说教的活动,也不愿意带孩子出去实践、体验、冒险,生怕出安全事故。所以渐渐地就不去考虑在社会上实践基地上的强大教育功能,能给孩子带来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教育。在这里我要呼吁的是只要我们把出去社会实践的方案做实,出去的路线考察清楚、人员安排足够,形式上多样(比如根据实际场地、路线考虑分组还是集体)是可以考虑走出去实践的,根据主题的需要融入。
例如:大班关于秋天的主题里,此主题里有认识秋天的瓜果蔬菜,我园老师在了解孩子的需求的基础上,选择组织孩子徒步走进菜市场的实践活动,一改以前直接让家长配合把蔬菜瓜果带到幼儿园进行观察了解的做法,让孩子准备适量的零花钱,以任务驱动,分组合作的方式去了解购买各种自己喜欢的蔬菜瓜果,孩子们三四一组,仔细观察蔬菜瓜果,了解询问价格,菜名果名,十万个为什么都在自己的询问中得到了答案,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独立解决问题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2、结合幼儿园节日活动,让实践活动更为孩子理解
在课程建设理念下,要改变陈旧的节日外出活动方式,让活动更为孩子理解。例如:以往在春秋游的时候总是带孩子去哪个公园逛一逛,吃点点心,带着孩子逛一下后就等着家长来接孩子回家了。这种传统的春秋游方式需要摒弃调整。现在我们改变了以往的传统做法,例如大班,我们会在征求孩子感兴趣向往的地方,事先和孩子一起,以孩子为主体,实地考察,自主设计好线路,做好实践活动的方案,选择离幼儿园比较近的几个点(实践基地),例如,在一次秋游活动中我们就改变了以往的传统全部由老师安排好去某个公园逛一逛的做法,改成任务驱动式的亲子探秘活动,以大班为例,先是亲子徒步到“红立方”(我街道小镇上的一个党建示范基地,里面有许多的红色革命故事内容,有各种利用高科技产品来了解家乡的名人名事等),参观红立方环境,通过亲自观看学习后再在红立方馆内亲子完成制作一面小国旗,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再亲子徒步到运动广场,亲子一起完成跳绳至少100个,幼儿跳绳家长数个数,坚持运动,锻炼身体,然后再亲子徒步到东浦老街,亲子一起走一走东浦特色的十座桥,了解十座桥的不同故事,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文化等,每到一处实践基地完成任务即可获得相应的分数,积分得奖,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每到一处实践基地就能亲子一起在实践基地里获得知识、快乐,还了解自己的家乡。
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得最为直接的经验,也养成了科学观察、记录、分析的好习惯。
3、快乐远足,让实践活动亲自然和锻体力
快乐远足,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体力和耐力,培养了坚韧的品质,同时也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促进了解决问题、与人交往等能力的发展。
以中班孩子为例,在一次远足活动中,中班孩子自发选择了去幼儿园旁边南村的自由田里寻找春天,从幼儿园出发,大约单程2公里,穿过南村(全国文明村),手拉手一起看看文明村的文明文化走廊,发现越剧名人吴凤花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开心的一起学唱起了越剧段儿,文明村里有很多的文明文化,路标上写的,墙壁上画的等等,孩子通过观察,回来进行讨论,一起大胆设计文明行为提示图标,把好的建议派代表送到南村村委,参与文明村的建设孩子们兴趣很高。到自由田了,在春季里的田间是各种蔬菜生长最有生机的时节,油菜花金黄黄一大片,蜜蜂忙着采蜜,蚕豆花开了,豆苗越长越高,田坂路上还有各种虫子出来觅食,农民们在田间劳动,晒干菜,阳光明媚,这一切都是孩子们很想亲眼看看,亲自闻闻,看到水洼,亲子踩上一脚,特别满足……回到幼儿园,孩子有说不完的话题要交流,中班孩子独立完成了约2公里(来回4公里)的徒步活动,没有一个掉队的,说不得的,无疑是有效的锻炼了孩子的毅力,体能,自信,远足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更加说明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三、回归需求,让每个幼儿成为园本课程实践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主题实施过程中,一般教师都是由教师依据主题内容,照搬主题脉络与框架的内容,容易造成孩子的参与度小、程度浅,从而造成在活动中脱离幼儿的实际需求,在园本课程建设中,教师逐渐深刻领会在园本课程主题实施中,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拓展的课程内容所蕴含的价值,积极创造条件,为园本课程服务,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从幼儿的兴趣和实际需求切入,选择合适的场地使得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例如,在秋季的园本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大班老师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孩子到幼儿园旁边的玉米地里,实地观察玉米,在玉米地里一边观察一边写生,还围着正在除草的农民伯伯问这问那,在农民伯伯的支持下,还亲自到玉米地里去掰下玉米,带回幼儿园进一步观察玉米的外部特征,亲自把玉米的外衣一层层的剥下来,煮玉米,烤玉米,大家一起分享玉米大餐,顺应孩子的天性的学习方式才是适合孩子的。
由此可见,园本课程环境的创设应当回归幼儿的需求,使幼儿成为课程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实践活动中实践,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对新领域的探索,还能进一步落实主体核心经验,从而实现体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学习方式。
四、家园互动,鼓励家长成为实践活动的支持者
陈鹤琴先生说过:“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单独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单独可以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成功。”因此,我们在实践活动的环境创造中鼓励家长成为实践活动环境创造的支持者和参与者,通过调查问卷,亲子互动和任务探究等方式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有关社会实践活动环境创设的灵感。
例如:在热爱家乡的主题活动中,我们会在家长的联系下,带孩子走进幼儿园边上的黄酒博物馆,实地参观陈列在博物馆里各种各类家乡文化资源,孩子们对本地画家沈厚夫爷爷的一幅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家长的陪同下,仔细观察,细细品味。这为孩子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奠定了非常好的观察基础。
又如:为更好的鼓励大班小朋友走进家乡,了解探秘家乡的桥的过程中,我们在家长家长群中发放“任务”通知,请家长们依据任务通知上的内容以及孩子的兴趣带着孩子起亲自走一走家乡东浦的十座桥,仔细了解每座桥的故事,晨晨的爸爸就是黄酒小镇上的工作人员,他找到了东浦十座桥的电子图片,以及每座桥都有为游客讲解的二维码,他不仅把这些照片和资料分享给小伙伴们,还带儿子一同研究并为其讲解要点,一起回忆他小时候和这十座桥故事,第二天晨晨把这些与桥的故事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通过一系列的亲子互动,大量的关于家乡的故事被家长和孩子一一关注,如家乡的名人,家乡的酒,家乡的水。。。。在此过程中,家长被幼儿的探究精神深深感染,参与意识也进一步增强,他们和孩子们一起从各种渠道获取最新的信息,把与家乡有关的新鲜内容陆续添加到实践活动环境创设中,一个原本有点空洞的爱家乡的主题活动在家长们的支持和参与下变得越来越具体和丰满。
此外我们还会尝试合理利用家长的职业资源来创设实践活动的环境。例如,在开展中班勤劳的人们的主题时,经过与幼儿互动后了解到幼儿对消防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就尝试借助家长资源帮忙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经过沟通后,我们有时候带孩子走进消防大队,去消防大队现场观摩消防员叔叔的实地训练过程,亲自去体验训练过程,有时候把消防员叔叔请到幼儿园里,消防车开进幼儿园,为幼儿展示穿防护服、铺设水带等消防任务,小朋友被消防员叔叔的这些动作吸引,五花八门的问题问个不停,充分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
我们清晰的看到,家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在主题实施过程中帮助孩子获得了直接的感性经验,使得幼儿园在实施园本课程时内容一下鲜活起来,家园共育的效果显著。
存在问题与思考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要走出去看看,那就必须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考虑周全,以下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与优化。
1、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身体素质不一样,兴趣爱好也不一样,以及在思维发展水平上都有差别,考虑到这一点,幼儿园在组织幼儿外出实践活动时要考虑年龄状况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2、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活动,我们必须要思考师生比如何解决,经费来源问题如何保障,安全保障如何落实,大家都觉得很难。我们要排除万难,确保实践活动扎实开展
3、怎样把实践活动做得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兴趣和需要
总之,我们在实践中清楚地认识到,充分利用周边园本课程资源,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与当下主题密切结合,让孩子们在做和体验中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2年9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张新洲主编,《沿着“活教育”的轨迹前行》
3、高等教育出版社,但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设计》
  • 【发布时间】2019-8-9 12:44:52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