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节点文献

简谈3—6岁幼儿跳跃动作能力之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对3—6岁幼儿来讲,基本动作主要包括走、跑、跳、钻、爬、攀、投掷和搬运等,基本动作的发展状况与其身体素质有着密切关联。研究表明,18个月的宝宝就开始具有一定的跳跃能力,并且喜欢在有大人的辅助下蹦蹦跳跳。弹跳运动之所以如此富有魔力,主要得益于弹跳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医学研究表明,人的生命与健康离不开振动,弹跳运动对幼儿的骨骼、肌肉、肺及血液循环系统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如果孩子常做弹跳运动,将这种“外源性”振动与“内源性”振动结合起来,健身与健脑的效益会更加突出。[浙江在线健康.弹跳出聪明运动最健脑,http://Health.zjol.com.cn/05zjhealth/system/2006/10/19/007935573.
Shtml,2006-10-19]
跳跃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具有挑战性的,是深受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怎样去促进3—6岁幼儿跳跃能力的发展?在本文中,作者将从“跳跃”这一个动作技能入手,简单讲讲一些促进3—6岁幼儿跳跃能力发展的经验和想法。
一、教师掌握适合幼儿跳跃的动作技术是有效促进幼儿跳跃能力发展的前提基础。
跳跃是体育性很强的活动方式,在幼儿园阶段适合孩子的跳跃不仅丰富多彩,也拥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跳跃一般有“预备、起跳(腾空)、落地”三个阶段,目前我们的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去引导幼儿体育方面(跳)的发展缺乏专业性,在这里,作者结合《指南》中“动作发展”的学习与经验,对常见的3—6岁幼儿相关跳跃的动作要点进行梳理,以便教师清晰了解并掌握动作要领。
表一 常见3—6岁幼儿相关跳跃的动作指导要点
跳的名称 动作要领与注意点
踝关节跳跃
(原地向上跳一)
预备:上体保持正直,膝关节保持直立,双手可叉腰或放于体前;
起跳:脚掌用力蹬,人向上离开地面;
落地:前脚掌先着地,快速起踵向上挑起,落地要轻。
半蹲跳跃
(原地向上跳二) 预备:上体稍向前倾,双膝弯曲而成半蹲;
起跳:向上跳起,退部蹬直,同时手臂集合腿部的跳跃由身后向上摆动,动作一次性完成;
落地:前脚掌先着地,屈腿,稳好重心。
双脚连续向前跳 预备:双腿稍屈,双臂垂于腿前;
起跳:蹬腿,手臂向前上方摆,使身体向前跳出;
落地:前脚掌先着地,稍屈腿。
跳跃时动作需要轻盈,手臂前上方摆动后自然下放,动作要连贯继续向前跳。
前后分腿跨跳 跳起,双脚成前后支撑;两脚交换,再成前后支撑;动作要在一定的节奏下反复进行。逐渐增大两腿间的距离。
左右交叉跨跳 跳起,双脚成交叉;跳起,双脚成左右分立;动作要在一定的节奏下反复进行。在交叉跳的基础上可增加向后转体。
分腿跳跃障碍物 预备:双脚合拢站于障碍物前,双膝稍屈;
起跳:快速伸展髋、膝、踝关节,同时左右最大幅度地分开两腿,跃起绕过障碍物;
落地:快速回复到准备动作,两脚合并,落地要轻。
单脚向前跳 预备:单脚立地,预备蹬腿;
起跳:起跳蹬腿要快速、有力、充分,起跳角度宜大,蹬摆幅度不宜大,腾空后,起跳腿迅速收起前摆,摆动腿自然放下;
落地:稍屈腿,上体向落后腿一侧屈,以保持平衡。
立定跳远 预备:双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手臂由上向后摆动,同时双膝屈成半蹲,上体稍前倾;
起跳:腿蹬直,臂向前上摆,展体,使身体向前上方跳出;
落地:快速屈髋、膝、踝关节成全蹲落地。
两脚连续向侧跳 预备:双腿稍屈,双臂后摆,上体稍前倾;
起跳:双臂上摆,腿蹬直,用力方向向侧面。
如:原地左右侧跳时,则在跳起后,靠侧摆髋和腿使两脚向两侧连续移动。
助跑跨跳 预备:助跑距离约四五步,中等速度跑,中途不减速,不倒步;
起跳:蹬腿要快速、有力、充分,摆腿方向正,幅度大;
落地:轻柔并继续向前几步,不要有停顿。
助跑跳远 预备:助跑距离约四五步,中等速度跑,中途不减速,不倒步;
起跳:蹬腿要快速、有力、充分,摆腿方向正,幅度大,腾空跳起后,收起起跳腿,快落地时,两小腿前摆;
落地:双腿自然落地,迅速屈腿全蹲,上体前屈。
跪撑跳 预备:跪立,双手撑于两膝侧;
起跳:双手前移,蹬腿,身体重心前移,使身体跳起;
落地:收腹屈腿使双膝落于两手间,腿落地要轻。
跪跳起 双膝着地成跪,双手臂由后向上摆动,结合双膝用力跳起,成蹲。
协同跳 合作人员之间注意力要集中,动作节奏、速度和幅度要相同。
夹包跳 双脚内侧夹住小物件,用蹬腿、摆臂、提腰力量跳起;
落地要屈腿,动作要轻,熟练后可加大幅度。
跳绳 双手握绳,由后向前摇动;摇手时,手腕保持放松;双脚跳跃时注意前脚掌的发力,可采用双脚并跳/单脚跨跳的方式;跳跃时要多用脚掌和脚腕力量,腰要直,肩放松,眼向前看;上体保持正直,强调手的摇动与身体向上纵跳时节奏的控制。
二、游戏化的体育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跳跃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早期形成正确的基本动作,对于人的一生将带来很大的影响,教师在遵循幼儿的发展水平上开展专注于幼儿跳跃能力的有效体育活动时,如果能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对幼儿跳跃动作的掌握和能力发展大有裨益。
(一)幼儿主体性
所谓幼儿主体性,就是幼儿作为主体时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最本质的特性,是他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综合体,包含自信心、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最核心的成分是创造性。[徐永华.幼儿主体性的建构和体现[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4(Z1)
]体育教学活动不同于其它领域活动,不仅目标性很强,也与游戏高度融合,教师既要把握好活动目标与内容,又要让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在体育教育活动的组织中教师要注重幼儿的感受,充分考虑幼儿兴趣与发展水平。比如小班的幼儿非常喜欢自己变成某个角色进入情境去“玩”,我们就可以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在教学活动中请小班的孩子扮演青蛙,用“双脚原地往上跳”的方式去拍打“蚊子”。中、大班幼儿的竞争意识明显发展起来,尤其是大班幼儿想象、注意、思维力有了较大飞跃,简单的情节、玩法和角色关系已不能吸引他们,必须提高难度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因此,在组织中、大班幼儿的体育活动时,可以考虑竞赛成分较大的安排,比如娱乐健身“骑跳羊角球比赛”、更富有挑战性和新意的不同距离的“夹包跳”等。
其次,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思维和行为上的自由,给幼儿机会,倾听幼儿的想法,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新的不同于以往或不同于同伴的动作和作为(良性探索)时,如果教师及时给予肯定,那么他会继续深入下去,创造力得以发展。比如幼儿在自己摸索“夹包跳”的时候,尝试用手臂、大腿、小腿、脚踝甚至下巴去夹沙包,用双脚或是单脚跳跃,这样的情况恰恰说明幼儿在思考、自己想办法玩儿新跳法。
(二)安全性
跳跃动作本身的特质和3—6岁幼儿的身体发展特点决定了在开展这一方面的体育活动时,我们要特别关注幼儿的身体安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着重组织好幼儿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和腰椎关节的准备活动,让骨骼、肌肉、关节及韧带提前做好准备。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关注活动场地的安全,比如在组织幼儿“高出往下跳”的体育活动时,教师要确保搭建高台的牢固性、地面供幼儿缓冲体操垫的厚度。
(三)系统性
小中大班幼儿身体发展存在各自的水平差异,在跳跃动作和能力方面也有各自的层次水平差异与发展规律,教师要系统地科学地安排体育活动,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跳跃动作发展规律递进地开展活动。结合本园幼儿当下跳跃能力表现水平情况与前人研究成果,梳理整理跳跃动作发展层次水平表现及分布练习的建议。
表二 3—6岁幼儿跳跃动作发展层次水平表现
年龄阶段 跳跃动作发展层次水平表现
小班 1.能掌握双脚起跳的动作,起跳动作的蹬伸意识较差,蹬地力量弱、速度慢、不充分,摆臂与蹬地动作容易脱节
2.双脚落地时不能主动屈腿缓冲和保持平衡,落地易失平衡
3.能学会单脚连续跳,但稳定性差,跳的距离近,腿的蹬摆也不协调
4.能较快掌握向不同方向的双脚跳和跨跳
5.对跳跃的远度和高度不关心
中班 1.跳跃能力发展很快,跳跃动作基本合理和协调
2.能较熟练地掌握徒手或者持轻器械的单双脚跳
3.跳跃的远度、高度和连续跳的持续时间增加很多
大班 1.跳跃动作合理、协调,起跳时摆臂和蹬腿动作配合协调,而且在跳跃时节奏稳定、落地能屈膝缓冲,保持好身体的平衡性
2.能掌握助跑跳远和较复杂的对时空和运动知觉能力与动作控制能力要求较高的跳山羊、跳皮筋、跳绳等动作
3.对跳远的结果比较关心,并能根据跳跃任务主动调节用力的大小
表三 3—6岁幼儿跳跃动作练习分布建议
不同的跳跃动作 小班 中班 大班
原地双脚向上跳
(纵跳) 双脚原地向上跳(原地纵跳10厘米) 原地纵跳触物
(物体距幼儿高举手指尖15-25厘米) 原地纵跳触物
(物体距幼儿高举手指尖20-25厘米)
双脚向前行进跳 向前行进跳
1—2米 双脚在直线两侧行进跳 双脚向前行进跳
高处向下跳 离地15-25厘米 离地25-30厘米 离地30-35厘米
单脚跳 自由单脚跳 单脚直线连续跳(>10米) 单脚直线连续跳(>20米)
单脚折线连续跳
立定跳远 >75厘米 >95厘米
水平障碍 水平跨跳 助跑跨跳过平行线(>40厘米) 助跑跨跳过平行线(>50厘米)
垂直障碍跨跳 助跑曲腿跳过30-40厘米高度
交换方向跳 左右变换方向跳 变换方向跳,转身跳
夹沙包跳 夹沙包跳 夹沙包跳
跳绳,跳皮筋,
蹦蹦床 跳蹦蹦床 跳绳,跳皮筋,跳蹦蹦床
跳小箱或小木马 跳小箱或小木马
(四)全面性
在组织和开展活动时,教师不能将跳跃与其它动作完全割裂开来,必须坚持运动全面性的原则,在开展侧重点是发展幼儿跳跃能力的体育活动时,也要兼顾幼儿走、跑、钻等基本动作的运动,也要考虑融合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如平衡、耐力等。 同时,要兼顾其它领域的融合发展,在活动中,教师也要重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分辨归类、互相合作、谦让、团结等良好品格的发展。
(五)策略性
在设计专注于幼儿跳跃能力的体育活动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掌握体育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框架,还要注重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根据不同幼儿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及方法,以期每一个教学活动有良好成效。
1.3—4岁小班体育教学活动组织策略偏向
小班幼儿体力比较弱,基本动作不够协调,平衡能力较差;对动作、角色、情节很感兴趣,但对结果不大注意。所以小班体育教学活动大部分以简单角色游戏为主,情节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多需要教师以情绪动作带动,引导幼儿边模仿边学习,运动量不宜过大,时间安排应紧凑,避免分组等待,幼儿以自然动作练习为主,教师不宜过分纠正动作。
2.4—5岁中班体育教学活动组织策略偏向
中班幼儿体力有所发展,动作比较协调灵活,平衡能力和单独活动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喜欢有情节、有角色、具有追逐性的游戏,而且注意游戏结果。因此,中班体育活动中设计的游戏在动作、角色、情节等方面比小班复杂,有些主要角色可以由幼儿担任,并可加大同伴间互动的比例;在教法方面突出幼儿的探索性学习,逐渐增加分组竞赛性因素,教师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跳跃的动作要领。
3.5—6岁大班体育教学活动组织策略偏向
大班幼儿精力充沛,动作更加协调灵活;大班幼儿开始具有组织和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喜欢有胜负结果的游戏。因此,大班体育教学以游戏任务形式贯穿居多,活动内容丰富,动作变换较多,挑战性动作、多人协同动作增多,分组合作游戏明显。教师可以以适当的方式、合理的站位观察指导幼儿活动,让幼儿成为游戏的发起人,通过分组竞争、分组合作进行小组游戏活动。
三、巧借学前儿童体感游戏促进幼儿跳跃能力的发展。
体感游戏是一种通过肢体动作进行操作的新型电子游戏,主要是将3D成像技术、身体运动与学期儿童相关教育内容三者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游戏形式。刘昉在《电子体感游戏体育价值的研究》中指出,体感游戏的健身性对学校体育具有良好的促进和辅助作用。在电子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巧妙地使用体育类体感游戏辅助教学,让新技术为教育和儿童所用。体感游戏的操作主要依靠设备捕捉人体骨骼点的运动来实现[车力军,孙峰.3G时代体感游戏的发展思考[J].电信技术,2011(11)],决定了它更加适合跑、跳等大肌肉为主的运动。
学前儿童体感游戏一般以故事作为游戏背景,故事中不同难度和不同情境都对幼儿走、跑、跳等动作技能的掌握有不同的要求。由于体感游戏对玩家人数的限制,它更适合在家庭中发挥辅助作用,在游戏过程中家长需要进行适时的指导与保护。比如在同一个年龄段中有些幼儿的跳跃动作发展明显不协调,对枯燥的简单的练习也不感兴趣,家长可以借助体育类体感游戏,让幼儿在情境性中自发地去跳跃、伸展、奔跑。
  • 【发布时间】2019-8-9 12:44:52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