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节点文献

培养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小学科学实证意识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实证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知识结构不全面,而科学知识结构又具有逻辑性,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便需采取措施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提高其数据处理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据处理 小学 科学实证意识
小学科学教材的文本结构、小学科学知识的复杂性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及实证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将演绎与归纳法、分类与比较法、综合与分析法合理的融入其中,使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得以提升,主动进行思考学习,进行实证探究,则小学科学教学效果必然可以达到最佳。鉴于科学的本质是实证的,故而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及时记录数据、正确对待误差并正视可疑数据并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数据。
一、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及时记录数据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科学的实证能力与思维能力包含三点,其一为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对科学问题进行抽象及概括;其二为可以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合乎逻辑的观点;其三为通过科学的思想辨明科学知识间的关系。而这些的基础便是尊重实验现象,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及时的纪录数据。尊重实验现象,其重点在“尊重”,对数据、事实进行正确的纪录,不能随便对实验现象的数据进行更改,如果实验中有错误数据,那么应当指导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这种数据差错,可能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未及时记录、小组配合有问题或是操作不当,不能为了与书中数据相符,而胡乱编造数据,这种做法均是错误的。例如小学课本(教科版)中“不同液体中物体沉浮”一节,需要准备的是水槽,盐,酒精灯,马玲薯,铁片,试管夹等材料,如果由于学生操作不慎,而将盐倒入水中,这时的“水”实际上已经不单单只是水,其浮力会有变化,学生若枉顾实验事实,而简单的依照课本记录“盐水的浮力大于水”的,而没有具体的实验现象支撑,这便是一种不尊重事实的行为。此时教师应当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认识到数据的记录应该谨遵实验现象而不能想当然编写。
二、正确对待误差并正视可疑数据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再应用到实践生活当中,在应用之时,能将所思考的问题层次分明的合逻辑的表达出来。由于小学学生年龄所限,自身掌握知识的不完整,以及科学知识本身的繁杂性,所以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知识多为图文结合的比较直观的内容,小学学生在初次接触之时,所学到的多为知识的表象,只有多多引导,才能将所思问题以恰当的言语表达出来,但是小学学生在表达时,也可能为了简便,将实验的一些误差“混淆”过去,得出一个“想象中”的结论的数据以完成老师的要求,从某一方面来说,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是不合科学实证的。例如在“100毫升水可以溶解多少k食盐”这一课题中,当记录的克数均在36左右徘徊时,出现18或者52等数据时候,这种较大的误差学生应当正确对待,并且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差,而不是简单的认为“都在36左右,那种误差肯定是由于自己的失误”,不可否认,小学生的这种想法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也可能并不是记录的失误,而是由于其他元素融入水中,从而影响到了实验数据。
鉴于以上可能出现的数据误差,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遵循小学学生的认知规律,助其理解认知,并指出其细心观察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证意识,小学科学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会出现这种数据,使实验的效用最大化。另外,可疑数据的另一种表现是数据缺失,这种情况对于一些粗心的小学生来说,常常出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以方便试验后有目的的总结。
三、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数据
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处理,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使结论更加接近于事实,从而总结出科学规律。对数据进行系统处理,需要运用到一下三种思维方法,分别为演绎与归纳法、分类与比较法以及综合与分析法,这三种方法可同时使用。
首先为演绎与归纳法。演绎与归纳法是通过对具体的例子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出结论,并通过演绎,应用于实际的科学问题之中,解决问题。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演绎与归纳法的使用并非严格的规范化的演绎与归纳,是在教导学生知识之时蕴含演绎与归纳的思想,使学生可以较为容易的接受新知识,并且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习到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其次为分类与比较法。分类与比较法常常应用于抽象的概念之中,在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教师将所授知识进行分类,接着用直观的教具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使学生主动探究概念之间的异同,运用分类与比较法,可以使学生轻易的接受新知识,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还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日后的运用当中更加得心应手。最后为综合与分析法。综合与分析方法是通过对所认知问题的整体认识或拆解开来分析的一种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很多知识的传授都涉及到“先分析再综合”或“先综合再分析”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师通过先分析再综合的方式,可以将知识细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每个知识点都了解透彻,再通过综合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在进行实验后,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使用这三种分析方法来分析所得的数据,以便进行更好的探究,同时也为小学生日后的学习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证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来说,有着极大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的实证能力,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华. 加强科学思想渗透 发展科学思维能力[J]. 课程·教材·教法,2016,09:61-66.
[2]李秀娣. 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4:59-61.
[3]杨冬菊. 怎样提高小学科学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7,S3:419-420.
  • 【发布时间】2019-8-9 12:44:52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