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节点文献

“画话诗与言”:造型艺术解构课堂初探——粉笔画创作协助学生古诗鉴赏的实践探索

 

摘要:语文教学内容从教学方面来说,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其中,将文本内容直观转化为平面艺术,是一种新颖的教学内容的“加工”。笔者在古诗鉴赏教学实践中尝试加入粉笔绘画创作,运用线条,设色和构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构图设色,体味诗词“意象”的直观视觉表达;关注绘画塑造,创意映射作者的言语构造,初步迁移表达技巧;图像与文本要素结合,实现言语与情感的连结。学生在关注绘画形成的过程的同时,将言语形式的发掘,拓展到以平面艺术揭开深藏在诗词中的“艺术密码”,协助学生在高效理解课堂的同时,得到艺术与语言的双重熏陶。
关键词:古诗鉴赏 教学实践 粉笔绘画 艺术解构
在长期的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解读的过程中,通常只从文本本身出发,教学往往会变成这样的程式——文本的具体内容,表达了什么以及表达的方法解读。这样的解读文本的程式如果长期进行,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其一,学生可能无法获得对文本应有的正确理解,其二,学生无法形成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其三,学生不会从文本解读的课堂上获得鉴赏方面的基础知识及技能,无法从教学过程中获得思想的共鸣。
绘画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是一种宽泛的概念,笔者认为,其不能仅仅作为一种美育的方式,存在于美术学科中。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就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来说,这一点,和语言文学不尽相同。倘若绘画可以作为一种语文学科解读文本的教具,渗透在学生的课堂上,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可以领略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氛围,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文本解读知识的迁移,这种尝试尚在初探阶段,但依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为笔者积累了大量的教学和文本解读的经验。
一、绘画对学生文本解读的帮助
笔者认为,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就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来说,这一点,和语言文学不尽相同。笔者要谈到的,是“文本教学性质的绘画”,这种绘画可细分为“静态成品”和“动态创作”两个层面,顾名思义,前者是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课前完成一幅画作,后者是学生在课上现场观摩老师的作画过程,或协助老师共同完成绘画创作。
我们选择粉笔和黑板作为作画的工具材料,是基于常态课堂艺术表达的教具有限,以及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朗读,阅读和书写技能训练的综合考量。首先,语文文本始终是需要学生接触文本,教师引导解读的,而绘画所占的成分不能过大,否则就是教画而不是教读了;其次,粉笔创作绘画的难度不高,耗时较短,学生也可参与其中,粉笔色块明朗,视觉传达直观有效,且可轻易擦涂增删。
一篇文质兼美的文本,倘若与绘画搭配和谐,必能奏出风格独特而不失典雅的华美乐章。本文谨参照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三种文本类型,简要分享笔者的教学体会:古诗鉴赏层面,构图设色,体味诗词“意象”的直观视觉表达;近现代散文教学方面,图像要素结合,实现散文言语与情感的高效连结;山水题材的文言散文方面,关注绘画塑造,创意映射作者的言语构造。
二、来自课堂实录的启示
苏轼作为文学创作和国画艺术的泰斗,曾说过这样一番话:“读书不多,画则不能进于雅;观理不清,则画不能归于正。”艺术创作和文化积淀必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深刻理解诗词的文化意蕴,才能将绘画融入教学之中,引领学生深入鉴赏诗词,首先,发掘诗词中意象的选取与组合,是学生感知诗词意境的钥匙。
我们以教学《唐诗五首》中的《野望》为例
(一) 构图设色,初探“意象”的共舞
以教学《唐诗五首》中的《野望》为例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做好两件事:第一,静下心来,观察老师的画作;第二,在老师完成这幅画以后,齐声朗读这首诗。
(老师上台,展示黑板绘图(如图2.1):从远处夕阳画起,逐步完成远山,近处的树林,牧人,猎人与马,站在高台远望的诗人几个要素,诗人此图未体现)
(图2.1)
这是笔者“动态创作”的实例之一,在创作绘画的过程中,要始终提示学生,关注一幅画构图的顺序,这是写景类古诗表达方式中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法——视角的变化。在意象的组合绘图过程中也在尽量将动态事物与静态事物分开创作,引导学生思考“动静结合”不仅是绘画艺术创作的常见技巧,也是一种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无意识地感知到了诗词意象的唯美组合。
生(齐):老师,这是《野望》的场景。
师:是的,不然我也不会让你们读这首诗(学生笑。)那么,能告诉我你们判断这是一幅“野望图”的理由吗?
生1:因为画中有夕阳,对应了“落晖”。
生2:画中有“远山”,对应“山山”,
生3:画中有牧人和牛,诗中有“牧人驱犊”,画中还有骑着马的猎人,应该对应了诗中的“猎马带禽”。
师:非常好,同学们刚才都通过图片上的蛛丝马迹发现,这正是一幅《野望图》。
诗词的意象组合有其规律可循,该教学实录依然有几点重要的修改方向:其一,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一幅画”分解为单一或多个意象组合的“几幅画”,加深意象的理解与整合;二,学生可以在课前制作诗词卡片,将自己对该诗的初读感知通过绘图和文字赏析组合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 讨论绘画技巧,迁移诗文分析
一幅画的创作与一首诗的创作在艺术表现上并没有区别,因为诗词可以通过词句的提炼和气氛的渲染,实现复杂多变的情感;绘画可以通过笔触的堆叠和色彩的调配,呈现同样复杂多变的画面。其中,景物的点缀和添加,整体色彩的搭配,就如同诗人在文学创作中感物思人,俯仰沉思,挥毫立就的过程。
师:我想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请仔细回忆老师的画出的景物的顺序和用色,结合这两点告诉老师,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
生1:老师,我感觉很温馨,因为您用了黄色的主色调,黄色一般都给人温和,安宁的感觉。
生2:老师,我感觉您是从远处逐渐看到近处的景物的,这是视角的转变。
生3:老师,我感觉您画了两种景物,一种是安静矗立在那边的,一种是逐渐远去的人和动物。
师:那么,想完成如此温情的图画,我们需要掌握什么技巧?
生4:需要动与静的结合,
生5:二是视角由远及近,三是整体的氛围要统一。
师:非常好,我觉得你们既是艺术表现的好手,也是诗词品味的行家了。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了“手法-表达效果-情感”的赏析技巧的迁移训练,整体的呈现和课堂的气氛都非常好。这就是艺术陶冶和知识迁移的灵活结合,也是笔者一直在探寻和打磨的课堂模式。
教学过程中,“言”具有语言属性,也具有艺术属性,画的变化和文的变化是相辅相成的,这的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到好奇心的趋使,对探寻未知的课堂发展充满兴趣,学生们迫切地寻求下一环节的“赏画”,同样,是在无意识地寻求更深一层次的文化熏染和知识习得。
(3)图文对照,言语与情感的连接
在带领学生们完成初步感知和技巧迁移之后,探讨古诗的深层意蕴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学生在充分理解《野望》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之后,有关该诗的核心意蕴的探讨,就有必要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了。
师:同学们,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刚才同学们全面分析了老师所画风景的特点:温情,黄昏,安宁,闲适,等等(这些都是:意象)。这就是一幅村人还乡,夕日欲颓的田园牧歌图。不过,夕阳无限好……
生:只是近黄昏?
师:是的,面对此情此景,(指着近处的诗人远望图),他是否能同我们共享这份温馨呢?请朗读全诗,小组讨论,找出诗人心中真正的所想。
本课的小组讨论,是满足学生合作学习要求的常规环节,但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总会时不时将目光,落在温馨的《野望图》上,落在诗人落寞的背影上。
为帮助学生深刻思考,我还提供了如下材料:“欲何依”即“何枝可依”的典故;“徙倚”的意思;“采薇”的典故;诗人“隋末唐初”的生平。
讨论的结果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归隐之心,有归隐之心却得不到安逸的心;纠结彷徨,作者身为旧朝之官,身在乡中却无家可归,大有怀古伤今的悲怆之感。
诗人内心孤寂,无所依靠;虽回故乡,却无家可归;虽然归隐,却并不能实现像陶渊明一样的随缘自适,内心苟安。这些不易觉察的感情,在欣赏教师画作的过程中,被学生主动发掘出来,这是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触动学生敏感的心灵,实现学生与诗人超越时空的共鸣。
三、“画话诗与言”教学实践反思及拓展思考
(一)关于“诗画共鉴赏”教学模式的思考
语文教学内容,从教学方面来说,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将文本内容直观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平面艺术,是一种新颖的教学内容的“加工”,这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充分理解,高效执行课程要求,也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处理与改编,为课程内容进一步“创生”。
在古诗鉴赏教学实践中,将粉笔绘画融入教学实践,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创作,运用线条,设色和构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这是教材内容“由文入图”的更换,更是教材内容“由图入文”的新生。
构图设色,体味诗词“意象”的直观视觉表达;关注绘画塑造,创意映射作者的言语构造,实现诗文分析技巧的初步迁移;图像与文本要素结合,实现言语与情感的高效连结,这一切都有助于协助学生体悟情感,陶冶情操。
(二)从“以画入诗”到“以画入文”的思考
引导学生在关注绘画形成的过程的同时,将单纯地对言语形式的发掘,拓展到以平面艺术揭开深藏在语文文字之中的“艺术密码”,协助学生在高效理解课堂的同时,得到艺术与语言的双重熏陶,同时实现深度思考和言语表达方法的迁移。这一模式的创设与精修,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反复品味和打磨,毕竟,这是学生通过老师手中的画笔,实现与古今文学大师的“通话”。
以动态绘图协助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这种方式其实已随着如今教学技术的发展,在“微课”这一教学形式当中实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但“微课”作为一种线上教学模式,本身是缺乏师生信息交互的。笔者尝试的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线下教育的过程中同样获得图文的直观互动,且图文的互动可跟随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跟随课本和老师手中的画笔,趣味解读每一篇文章。
诚然,语文教学涉及的文本类型,不仅仅限于古诗词本身,还有近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等等,未来这种粉笔绘画驱动课堂的模式,也可以融入文言教学,散文阅读,传记阅读等课堂当中,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尝试和思路:
1. 以文构图,触摸《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篇典型的形象描写课文。茨威格的文笔力透纸背,将一位世界级大文豪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
(图3.2-1)
文本本身没有特别大的解读难度,最重要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学会用语言“画”一幅“肖像画”,“立足文本,聚焦语言”的直读,也许是很多教师将要采取的引导策略,倘若给予学生一幅真实的,动态还原的粉笔肖像画(图3.2-1),那么学生在鉴赏教师绘画作品的过程中,可以体悟到作者捕捉人物细节,刻画肖像的技巧,并在写作环节加以运用。
2. 捕捉微表情,探寻《背影》中“藏起来的亲情”
朱自清在《背影》中倾注了丰富的感情,但是这种感情却如同深井甘泉,被含蓄地掩藏在平实的字里行间,情感也许不会直接展露在我们的眼前。
(图3.2-2)
就如一个历尽沧桑的人,不会将自己的感情轻易表达出来,但是,一个细微的面部表情,也许会将自己复杂的感情在无意中泄露出来,一幅父亲的背影,一幅儿子复杂的头像(图3.2-2),也许可以让学生抛却“过多繁琐的联想”,将质朴的感情从字里行间寻找出来。
结束语: 诗词的魅力,通过粉笔绘画这种艺术形式的展现,打破了既往教学繁复而单一的解析规律,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提供了新的思路。一种新生的教学模式,在它孕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文本的探究本就可以随着学生的个性分析变得多样,而学生对一幅画的理解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此时,需要在尊重与引导上实现平衡;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念能否通过绘画直观表达出来?这是值得深思的方面;绘画的水平和所需的时间具有不稳定性,备课阶段存在一系列阻碍;为帮助学生以画解文,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去重新解读教材。以上都是在今后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2. 沈庆九,《“父爱,子敬”:在两种读法中清晰》,语文教学通讯,2015(10):52-53.
3.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上),2001.
4.殷秀德,《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应该来自哪里?——来自七节文言文课堂实录的启示》,语文教学通讯,2015(10):31-32.
5.石修根,《情境读解:基于情境认知的深度学习》,语文教学通讯,2021(4):43-45.
  • 【发布时间】2019-8-9 12:44:52
  • 【点击频次】5